任何一个术语的产生、演变和被认同、被广泛采用都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密切相关。对发展中的国家群体有两个被广泛采用的术语,一个是第三世界,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二者相比较,目前采用发展中国家这个术语无疑更与时代的主题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一、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术语的由来和发展 无论第三世界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无权、受剥削和压迫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它们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南方国家。这些术语同时被用于世界政治和经济之中,所指代的是同一类国家群体。这类群体占当今世界总人口的4/5、世界土地面积的2/3强,共有160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些术语的使用中,涉及概念和称谓两个问题。所谓概念是指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所谓称谓,是根据事物某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它在某种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而得出来的名称。 从概念意义上讲,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南方国家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反映了这个群体特有的属性。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在使用中可以互相替换,而不影响涵义。 从称谓意义上讲,第三世界原指它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它在两大阵营、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身份。由于这种关系和地位,第三世界具有更浓的政治概念的色彩。发展中国家原指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反映的是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状况。因而,发展中国家具有更浓的经济概念的色彩。民族独立国家表明的是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位的变化。南方国家则指的是其与北方国家的关系,表明的是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南半球,因而具有更强烈的经济地理概念的色彩。由于它们各有对应的关系,因此,其使用具有对称性。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术语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时,必须谨慎使用。如我们常讲“第三世界的崛起”,而不宜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因为,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政治群体的崛起是一个历史的事实,而发展中国家还面临不少问题,至少从经济上还谈不到崛起。 第三世界这个术语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之时。第三世界是较早用来称谓这类国家群体的术语。尽管对谁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争论很多,但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这个术语是1952 年法国人口学家、 经济历史学家阿尔弗来德·索维创造的。 (Brian Clive Smith:Understanding Third World Politics, P19,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他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写到:“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的世界(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常说它们可能发生战争或能够相互依存等等,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至少是如何把它们拉到自己一边。”(转引自刘金质、梁守德、杨淮生主编:《国际政治大词典》,5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索维创造第三世界这个术语,是受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第三等级术语的启发而萌生的。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与18世纪末的法国有一个明显类似的现象,这就是第三世界像第三等级一样遭到了忽视、剥削和鄙视。他为第三世界鸣不平,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新国家鸣不平。由于这个术语反映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实情,所以,1955年亚非会议以后,第三世界这个术语逐渐被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所接受。联合国也在1955年正式使用第三世界的术语,并认为它是指经济不发达地区。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发展会议,首次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术语来指代这个国家群体。 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这个术语被广泛使用。1973年9月, 在阿尔及尔召开的有75个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的术语写进会议的纲领性文件《政治宣言》中。《政治宣言》是这样提到第三世界的:“会议强调指出不结盟国家必须采取更加坚决的行动,以便把以第三世界为战场的冲突找到一种紧急解决办法,在那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实力政策和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合法愿望是不可调和的。”(《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114页,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 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外交文选》, 600、60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同年, 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他说,“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在联大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载《人民日报》,1974—04—11。)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基本上是把“第三世界”与“发展中国家”等同使用的。 尽管西方学术界有关“三个世界”的划分和毛泽东的划分不完全相同,在如何界定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上存在分歧,但在第三世界的划分上是一致的。而且,双方都把“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这两个术语等同使用。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术语都被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国际会议、报刊媒介以及广大民众广泛使用。但是,使用第三世界的频率高于使用发展中国家的频率。 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术语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其原因就在于: 第一,随着发展观的发展变化,发展问题已不仅仅是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问题。发展概念内涵的扩大,使发展中国家这个术语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术语。当前,使用发展中国家这个术语,比使用第三世界术语更能反映这类国家的实际情况。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方面,政治经济彼此交融的现象更加突出,第三世界浓厚的政治概念色彩和发展中国家浓厚的经济概念色彩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各国在进行对外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已成为这些国家在国际社会进行各种活动优先考虑的问题。由于经济和发展问题密切相关,使用发展中国家这个术语就明显地多于使用第三世界这个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