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常常被认为是国际政治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approach),(注:用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概念来说, 现实主义是一种“范式”(paradigm);而用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的概念来说,现实主义则是一种“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而且在与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其他流派的理论交锋中,现实主义通常也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出现。但近年来国际政治领域中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许多激烈且具启发意义的论争却恰恰出现于现实主义阵营内部。比如,同为现实主义者,在关于冷战后欧洲的前途问题上,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和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Evera)的观点便迥然不同。前者认为,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多极格局的回归和欧洲各主要大国之间冲突的重新开始;后者则认为冷战后的欧洲“已为和平作好了准备”。(注:John J.Mearsheimer, "Back to the Future: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 Sean M.Lynn—Jones and Steven E.Miller eds.,The Cold War and After:Prospects for Peace,exp.ed.(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3),pp.141~192; Stephen Van Evera, "Primed for Peace: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in ibid.,pp.193~243.)而对于为现实主义同盟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来说,其“威胁均衡论”(balance—of—threat theory)所面对的最有力的批评也并非来自于其他理论流派,而是来自同一阵营的另一现实主义新锐学者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 Schweller)。 (注:关于“威胁均衡论”,参见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关于施韦勒对该理论的批评,参见Randall L.Schweller,"Bandwagoning for Profit:Br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in Michael E.Brown et al.eds.,The Perils of Anarchy:Cont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95),pp.249~284.) 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变动刺激着国际政治理论的创新。在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以及现实主义与其他理论流派的论争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现实主义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大一统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其内部存在多个分支,并且这些分支之间的差异单凭既有的传统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的划分已不能得到很好的说明。(注:通常情况下,“新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这两个术语可以互换使用,本文在使用时便未加区分。但有些学者以新现实主义一词指称沃尔兹的现实主义理论,而把更广泛意义上的、从体系论出发的现实主义理论统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参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360页。)如何对这些分支作进一步的考察,厘清究竟是哪些理论假设为各分支所共有,而又是哪些假设造成了各分支之间的差别,这方面的探讨既可加深我们对现实主义理论及其政策含义的理解,也有助于今后现实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各理论流派之间展开更清晰的对话。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在西方现实主义流派中渐渐凸现出的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or aggressive realism)、 防御性现实主义(defensive realism )和新古典现实主义(neo —classicalrealism)等三个分支加以简要介绍和评价。在此之前, 首先对现实主义的一些共有的假设加以适当整理。 一 现实主义的共同假设 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源远流长。从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和卢梭到爱德华·卡尔、摩根索、马丁·怀特、沃尔弗斯和沃尔兹,各个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从各个角度对国际政治的性质以及现实主义的主要原则作了诸多精辟的论述。(注:这方面最为系统、也是最为中国学者所熟悉的表述大概要数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了。参见[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译本(徐昕等译,王缉思校,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1页。 )当代现实主义者对这些论述加以归纳整理,提炼出一些被认为是构成现实主义“核心”的基本假设。 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不论是哪个版本的现实主义都共有以下假设:(1)强调彼此冲突的集团(group)的极端重要性。人类主要不是以个人而是以他所效忠的集团的一员的面目出现的,而作为社会政治生活基本单位的集团之间则是彼此冲突的。从历史上来看,集团的基本表现形式曾出现过多种,如部落、城邦、帝国等。在现代世界,冲突集团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国家。(2)强调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国家行为主要受国家利益驱使,这种利益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民族和领土方面的。尽管国家利益本身是变化的,其界定也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维护国家利益仍然是国家的首要任务。(3)力量和大国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在一个以无政府状态和利益冲突为特征的世界上,力量和大国关系将是国际事务乃至整个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者视军事力量为政治事务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也重视其他形式的力量比如说经济力量的重要性。(注:Robert Gilpin,"No One Loves a Political Realist,"in Benjamin Frankel ed.,Realism:Restatements and Renewal (London:FRANK CASS,1996),pp.6~8; Gilpin, "The Richness of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in Robert O.Keohane ed.,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pp.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