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为夺取战略核优势进行了殊死争夺,核军备竞赛轮番升级,各自的核武库均达到“超饱和”状态,双方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法定继承者接收了前苏联70%的战略核力量和大部分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仍然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超级核大国。俄罗斯在经历了七八年政治经济转轨的演变过程和对核战略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后,基于所处的地缘政治和国内外的“现实”情况,已改变了前苏联冷战时期的核战略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实遏制”核战略。俄罗斯核战略的取向不仅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俄罗斯核战略的宗旨是通过核威慑防止核大战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爆发,在地区战争、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大国地位的目的。俄罗斯的“现实遏制”核战略与前苏联的打赢核大战、称霸全世界的核战略相比,更符合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现实,俄在地区战争、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首先使用非战略(战役、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空前增加,因而具有更大的威胁性。 一、俄罗斯核战略理论的演变过程 对于俄罗斯来说,核战略是俄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是军事战略的主要支柱。在俄核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为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外交战略服务的本质,而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外交战略过程中,往往以核战略为主要内容。确立核战略理论的前提是要明确核战略对手。只有首先明确核战略对手,才能解决对谁使用核武器,如何研制、发展、部署核武器,如何组建核武装部队,何时以及如何控制使用核武器的问题。这一点对俄罗斯的核战略理论尤为重要,因为俄在探寻和明确核战略对手的过程中走过弯路。俄最初认为,俄罗斯现阶段没有敌人。后来经过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才认识到美国及北约军事集团是危及俄生死存亡的主要敌人,同时对民族、种族分裂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危及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威胁也要认真、坚决地对待。冷战后,俄核战略理论形成及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91年12月~1993年初为继承阶段 苏联解体前,已经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准备融入西方。在军事战略上,奉行“单纯防御”的战略思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采取军事行动”、“不使作战行动越过边界”的“三不”承诺是其核心内容。苏联只要求拥有“合理足够”的核武器作为还击力量。俄立国初期也全盘接受了苏联解体前的国家安全理论和核战略思想,继续陷入亲西方的迷途,自认为是与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完全一致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并且主张与美在销毁俄境外核武器和军事安全方面进行合作,主动提出要与美共同建立“全球防御体系”,甚至曾一度希望加入北约。俄军的军事原则是“重视全方位防御,重视小规模争端特别是边界争端”。所谓全方位防御,是不规定特定国为“潜在敌国”,而是视所有国家为防御对象。俄的武装力量分为核遏止力量和常规战斗力量。避免过分依赖核遏止力量。根据与美国达成的协议,俄将大幅度地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在政治上的亲西方倾向和单纯防御思想的指导下,1993年1 月俄美共同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2)。为此,俄作出重大让步, 同意削减全部多弹头陆基战略洲际导弹,使俄战略武器的强项蒙受严重削弱。前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多次表示,俄罗斯在现阶段不把任何一个国家看做是自己的敌人,“俄罗斯把同美国的合作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俄军事战略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和应付来自独联体内部和邻近国家的威胁。“俄军将以欧安会的旗号在前苏联各共和国冲突地区采取维和行动”。除了自我防御外,俄联邦不对任何国家动用武力。核武器首先不被看做是采取军事行动的手段,而被看做是遏制发动侵略的政治手段。 (二)1993~1994年底为调整阶段 1993年4月, 《俄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基本原则》从俄切身利益出发,决定奉行全方位外交,提出加强俄罗斯联邦和独联体内部的关系,要恢复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这预示俄要与西方拉开距离。同时,俄军界对“新思维”中的“单纯防御”战略进行了批判,认为那是“明显地反映了某种政治情绪,而没有考虑到武装斗争的法则。实质上,这对于国家来说是在未来战争中预先决定了必然失败的死亡原则。”1993年11月《俄罗斯军事学说基本原则》提出要以“积极防御”取代“单纯防御”,强调“攻防并重”,并放弃(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宣布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要向独联体国家提供核保护伞,以加强独联体的凝聚力,同时声称向对俄发动进攻的核大国及其盟国首先使用核武器,以便以核武器遏制核战争和大规模的常规战争。俄此时隐约意识到“核大国及其盟国”对俄的安全构成威胁。这标志着俄根据战略形势和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在深刻的反思之后,已着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调整冷战后奉行的核战略理论。 (三)1995~1997年底为确定阶段 1995年9月,北约理事会不顾俄的强烈反对,强行决定向东扩展, 正式通过《北约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10月,俄国防部研究所在《对付俄国家安全主要威胁的构想》中明确指出:“美国和西方对俄政策的目标是不让俄成为经济、政治、军事方面有影响的力量,而是要把俄在内的前苏联各国都变成自己经济、政治的附庸及原料产地”,“北约是俄安全的主要外部威胁和潜在的敌人,用武力对抗北约东扩是一项紧迫任务”,该报告又指出:“遏制北约惟一省钱的办法是依靠战术核武器来弥补常规部队的不足。”至此,俄开始看到了西方“弱俄”、“分俄”的伎俩,认清了敌人,初步提出了对策。1996年1月, 俄撤换了亲西方的外长,放弃了“科济列夫主义”,它标志着俄已与西方拉开距离,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1996年6月, 叶利钦在《总统国家安全咨文》中提出“现实遏制”战略,声称俄“奉行以坚决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反击侵略为基础的现实遏制原则”,并强调俄的核武器“在全球范围内是战略核力量,在地区范围内是战役和战术核力量。”1997年2月, 俄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战略核力量处于战略状态,并将其置于优先地位。1997年12月,叶利钦正式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重申俄奉行“现实遏制”核战略,进一步提出,北约的存在和东扩对俄安全构成威胁,要用核武器防止核大战、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和地区战争,要保持足够的核力量,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俄罗斯保留使用其拥有的所有手段,包括使用核武器手段的权力”。至此,俄罗斯的核战略基本形成、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