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领域是非政府组织迄今影响最大的活动领域之一,这是由于非政府组织所致力于解决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国际性乃至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所从事的各种国际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联合国体系进行的。联合国体系是战后以来处理国际事务和全球性事务的最权威和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体系,非政府组织体系则是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兴起的致力国际公益性事务的最富有发展潜力的民间国际组织体系。这两大国际组织体系之间的关系演变,对未来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和全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政府组织参与联合国体系活动的背景条件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同联合国体系逐步建立各种制度化联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重组,世界进入了急剧变革的时代。对现存全球体制提出挑战的重大问题很多,如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的跨国流动,贸易和金融,安全,技术革命和跨国传播,最不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艾滋病,毒品走私,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正,国际移民,核扩散,以及合理分享和利用全球资源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自产业革命以来出现的最大的国际性革命。日益牢固的国际经济纽带,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推向了新阶段。当前势头正盛的信息技术革命支持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民间社会的人员和组织的跨国往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促进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全球化和跨国扩张的同样的技术手段,也为非公民社会,即有组织的犯罪、毒品贸易、洗黑钱者和恐怖主义者的全球网络的扩展提供了基础。”(安南,1997)然而,尽管人类社会面临的这些重大挑战已被普遍感受到,在一些问题上甚至已形成了共识,传统的以各国政府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制在迎接这些挑战和解决这些问题时却显得软弱乏力。不仅各国政府通过各自或合作努力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力不从心,就是联合国体系也难以有效地解决如此广泛和棘手的国际问题。这意味着人类社会为了迎接挑战,在解决这些重大的跨国性和全球性问题时,需要有新的全球制度安排和全球新秩序,需要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制。 战后以来,在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联合国体系尽管在全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各种危机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未成为解决跨国问题的理想工具。在伴随人类发展而出现和加剧的各种问题面前,以各国政府为基本决策单位的联合体系一方面在解决跨国性和全球性问题时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解决小范围区域的各种问题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实践证明,各国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应对当今人类发展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不仅以国家为基石的联合国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新的全球治理体制也必须吸收新的角色参与。这种新的全球治理体制不仅应有当地的、一国的、跨国的和全球的组织机构参与,而且还应有非国家、非政府的各种角色参与。 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非政府组织就是在全球治理体制中出现的非国家、非等级式的新角色。非政府组织在70年代就介入了国际事务,80年代在国际领域里的影响不断增大,进入90年代后在国际事务的各个领域里已经发挥着不可抵估的重要作用, 参与解决全球范围的各种问题。 据国际组织联盟(Union of Interational Associations,1993/1994)的统计,在两个以上国家获取资金、在3 个以上国家从事活动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世界上共有15000多个。它们涉足于过去由政府独享的领地, 致力于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教育、扶贫、卫生保健、妇女儿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难民救援以及人权保障等。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是全球正在经历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一个表现。 非政府组织是全球治理结构和安排中出现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正在促进着全球治理体制的转变。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促使传统的单纯由政府—国家体制实行的治理向由政府—国家体制与非政府的社会体制相结合的治理转变。以民族国家为特征的联合国体系,在执行其职能、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时需要来自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的协作。非政府组织不受传统的国家政治的影响,能够以新的方式致力于全球性危机的解决。 非政府组织没有国家主权的约束,一般也不受自我利益的驱动,因而可以出于社会道义去致力于某个特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在政府问题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从事倡议和游说的非政府组织有时也自称为“全球的良心”,它们通过呼吁、演讲、宣传和辩论体现世界各国民众的愿望,反映他们的需要和要求。国家组织是相互分立的,主权界限分明,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全球网络不像政府那样受国界约束,适合参与解决一些跨国性的问题,如解决国际难民问题和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国家的行动一般需要通过正式的程序和机制,有法律的依据,因此在解决一些有风险和前景不明确的问题时常常是行动迟缓,或者裹足不前。非政府组织采取行动则不需要正式的程序,也不使用正式的机制,它们可以及时和灵活地对问题和危机作出反应,而且对风险和失败的承受力也较大。民族国家的利益和政治斗争在很多情况下阻碍了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非政府组织的非国家性和非政治性则使它们能够放手开展民间的国际合作,同时促进政府间的合作。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许多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因而同一非政府施加影响,促进全球性目标的实现。 适应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面对各种挑战,新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具有广泛性和参与性,并充分地考虑民众的愿望、需要和要求,因此民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把民众放在各项国际事务的优先位置考虑,是对以往将国家放在各项国际事务的中心的挑战,这将使一系列现存的国际架构、机制和形式面临变革的压力。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趋势,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球化和民间化,调节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权力和信息的分散化等。这些趋势的存在使民间社会和普通民众在国际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领域和国际事务需要民众直接参与。民众参与已成为市场有效运作、国家生存以及国际组织有效地执行职能的必要条件。非政府组织强调的是社会基层组织,民众参与和当地民众的自立,奉行的是自下而上的原则,使民众力量和能力去开展跨国性和全球性的活动,以及参与相应的重大决策。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致力于社区的发展,帮助社区民众组织起来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当地建立起能够使民众自立的社会基础。非政府组织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国际网络,创建当地同全球的联系,反映当地民众的需要,并将其带到国际决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