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开始在海湾地区实施双遏政策,其目的是通过遏制伊拉克和伊朗,确保美国及其盟国所需的石油供应和海上运输航道的安全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注:李莉:《从“双重遏制”政策受挫看美国与伊朗关系》,《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10期。),最终推翻两伊现政权,代之以亲美政权。但是,实际上双遏政策并未奏效,历经9年,如今快到了破产的边缘。 一、西方盟国对双遏政策越来越不支持 西方盟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美国的遏制政策逐渐拉开了距离,使美国对两伊的遏制形单影只、力不从心。 在对待伊拉克的问题上,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开始时立场一致。可是,随着制裁时间的延长,盟国对美国在打击萨达姆政权上显出的无能颇为失望,加之伊拉克人民的处境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政策普遍感到厌倦。1998年2月, 这种离心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克林顿总统以伊拉克不积极配合武器核查为由,寻求对伊动武的支持时,只有英国同意与美采取联合军事行动,更多的西方盟国只是给予象征性的支持,或干脆不作表示。尽管美国向世界表明它拥有独自在海湾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和实力,但较之1991年美国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和西方盟国之间一直存在分歧。对伊朗这样的石油宝库和人口超过6000万的大市场,欧洲各国各有打算,并不愿自身利益受损。1995年4月30 日美国做出的同伊朗断绝所有经贸关系的决定,遭到西方大国的一致反对。西方国家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在经济发展方面继续与伊朗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 二、阿拉伯世界对双遏政策的态度 捉摸不定的阿以和谈增加了地区的不稳定性,在此形势下,美国仍坚持遏制两伊,并不时伴以军事打击,但是,它对同样违反联合国决议的国家采取完全不同的政策,对伊拉克大打出手,对亲美国家一味纵容,使阿拉伯国家深刻认识到了美国在处理中东事务中的双重标准,它们的反美情绪因此高涨,甚至连一些多年来一直奉行温和政策的阿拉伯国家也开始持消极态度。此外,一些亲近伊朗的政体、视萨达姆为阿拉伯英雄的穆斯林也都不愿接受强加于两伊的制裁和屈辱。在这一点上,阿拉伯国家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团结一致。 叙利亚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的达马托法,并主动改善了叙伊关系;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努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约旦的许多城市爆发了反对美国制裁的示威游行; 阿联酋公开呼吁重新接纳伊拉克入阿拉伯阵营; 1998年2月, 卡塔尔外交大臣成为海湾战争后首先与萨达姆会晤的第一位海湾国家大臣;科威特一家慈善机构向巴格达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埃及坚持以政治和谈方式解决美伊冲突;沙特90.3%的人反对美国对伊采取军事行动。阿拉伯国家大都愿意接近伊朗,通过与伊朗改善关系对美以施压,促使美国改变现行政策。 以上不难看出,美国中东政策的两大重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可以说,阿以和谈有多大进展,也就决定了美国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遏制两伊。两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点其实并不令人费解,因为阿拉伯国家将美国对两伊的遏制置于阿以冲突这一中东的主要问题中去看待是必然的,而其他世界大国也会利用美国地位不稳、影响下降的有利时机为自己赢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可以说,不是其他世界大国的挑战使得美国中东主导地位发生动摇,恰恰是美国自己不能有所作为给各国扩大影响提供了机会。 三、美国内对双遏政策由赞成变为指责 双遏政策出台伊始,美国上下一致赞成。两伊是美国人普遍讨厌的国家,实行这样一种政策对克林顿政府毫无风险,问题是长时间的遏制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萨达姆依然大权在握, 使美国“萨政权只能存在6星期”的预言不攻自破。另外,被美国遏制近20年的伊朗政权也仍被宗教界人士牢牢掌握。因此,美国政界对双重遏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发现对两伊只打棍棒的政策适应不了形势变化,许多战略家认为美国实际上“没有对付伊拉克的有效战略。”此外,美国还无法摆脱对商贸利益的渴望。两伊的石油资源、战略地位和市场对美国国内的商家也是不小的诱惑,美国双遏政策在受到其他世界大国挑战的同时,也遭到了国内越来越多的反对。 双遏政策长期收效甚微,使美国人民感到厌烦。1998年1月21日, 美国一些报纸刊登了54位美国宗教界人士给克林顿总统的信,对美国制裁伊拉克表示了深深的忧虑。是年初,华府在动员对伊采取军事行动前,认为美国公众对此项计划一定会大力支持,结果大失所望。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行到美国各地寻求支持时,听到的是一片反对声。在危机顶峰时期,美国全国各地爆发了自发的反战活动,华盛顿3000多名示威者打出了一块高20英尺的木牌,上面写着“No Blood For Monica ”(不为莫尼卡流血),在克林顿常去的教堂门口也经常聚集着反战的示威群众。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迫使克林顿最终接受了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折衷办法(注:《Top Clinton Aids find Doubt on Iraq atCampus in Ohio》,The New York Times,February 19,1998.),一场剑拔弩张的危机遂得以化解。 四、双遏政策的理论基础 双遏政策是以“美国和世界的安全受到了第三世界野蛮国家的威胁为前提的”。美国认为,这些野蛮国家“长期不能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不断追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企图用这些武器欺侮弱邻,与世界讨价还价。这些行为会消弱美国的军事优势,对美国与世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五角大楼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军事力量部署到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击败那些潜在的地区强权”(注:摘自美国国防部报告,1993年9月1日。)。这些地区包括海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