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374(2000)03—0333—04 “崇高”和“美”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觉感(
)[反思]判断力批判”、亦即《判断力批判》的“先验觉感论(
)”(注:人们通常把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
”译成“美学”, 以区别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
”(“感性论”),把《判断力批判》中的“
”译成“美学的”或“审美的”,以区别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
”(“感性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它割裂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的意义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因为在康德那里,无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或在《判断力批判》中,
都是与Logik相对应而表示“关于感性或感觉的理论”,
都是与logisch相对应而表示“感性的或感觉的”或 “关于感性或感觉的”。在这里,为了能较好地厘定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概念,和较清楚地阐明这一概念与其哲学体系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将不使用“美学”和“美学的”或“审美的”这些术语,而以“觉感论”和“觉感的”代之。这种译法纯粹是为了便于疏理康德哲学的概念系统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一俟有更好的和更准确的译名出现,我将十分乐于遵从。)的两个主题,对它们的分析分别构成康德从觉感表象角度沟通自然和自由的两个部分。在人们关于康德“觉感[反思]判断力批判”的研究中,与“美”相比较,“崇高”似乎很难从概念上加以阐明,而总是通过事例予以解说,它的基本涵义和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尚未得到清楚的厘定,它在觉感反思判断力批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尚未得到明确的说明。本文将基于康德哲学的概念系统和框架,从概念上疏理、分析和阐明其“崇高”的基本涵义,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康德看来,崇高和美作为觉感反思判断力(或反思趣味(注:在康德看来,所谓觉感判断力就是趣味。趣味可以分为感官趣味和纯粹趣味,前者是以快适为评判对象的口味,后者是以美为评判对象的反思趣味;相应地,觉感判断力也可以分为以快适为对象的感官觉感判断力和以美为对象的觉感反思判断力。《判断力批判》中的“觉感判断力批判”其实就是“觉感反思判断力”“批判”,亦即“反思趣味或纯粹趣味”“批判”。在《判断力批判》中,由于康德经常把“觉感反思判断力”简称为“觉感判断力”,把“反思趣味”简称为“趣味”,因此,这两个概念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判断的对象是使人产生快乐或不快的感受的表象,其中美是觉感反思判断力在对之的评判中将想象力联系于知性,以使想象力的活动与知性的概念客观地相一致的表象,它以心灵对于对象的宁静观照为前提,崇高则是觉感反思判断力在对之的评判中将想象力联系于理性、以使想象力的活动与理性的理念主观地相一致的表象,它以心灵自身的剧烈运动为前提。由于人类理性自身具有理论和实践两种运用、包含理论的和实践的两种理念,相应地,心灵自身的这种剧烈运动就可以在人心中产生数学的和力学的两种情调,因此,崇高就区分为数学的和力学的两种崇高[1](P.87—88,90—91)。 数学的崇高 所谓数学的崇高就是想象力在对“大”的评量中无法通过综观来达到的、而只能借助于理性所思想的“绝然的(schlechthin)大”[1](P.91);这个“大”不是一个“总量”(quantum,quantitas), 而是一个“程度”(wie groβ,magnitudo )(注:康德区别了“大”的两重含义:一是作为总量(quantitas)的大(eine
),一是作为程度(magnitudo)的大(groβ);前者是不需通过比较的单纯的量(quantum), 后者是以另外某个事物为尺度经过比较和衡量而得出的程度(wie groβ);或许可以说, 前者是单纯基于事物的多样性、而不考虑其统一性的大(eine
sein),后者则是不仅基于事物的多样性、而且力求达到其统一性的大(groβ sein)。);作为一个程度,它不同于知性通过数量概念而作出的逻辑评量的大(概念),也不同于感官通过当下直观而作出的觉感评量的大(直观),而是觉感反思判断力(反思趣味)通过快乐和不快的感受而作出的觉感反思判断的大(注:康德把对“大”( wiegroβ,magnitudo )的评量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的评量,一种是觉感的评量;逻辑的评量是知性通过数的概念而进行的逻辑规定,知性用数的概念引导着它;觉感的评量是不通过概念、而单纯通过直观的评量。在这种上位的划分之下,康德又将觉感的评量进一步区分为两种:感官的觉感的评量和想象力的觉感的评量;感官的觉感的评量是感官对其对象之大的评量,其对象是单纯空间中的事物、亦即作为显现的自然;想象力的觉感的评量是想象力对单纯的大的纯粹的直观,其对象是作为绝对一整体的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