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法国的“精神哲学”运动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大约二十年间。 1951、 1954年, 运动的倡导者拉维尔(Laveile)和勒·赛纳(Le Sènne )(注:Louis Laveile (1883—1951),René Le Sènne(1882—1954).)先后去世,但运动并未消歇,其影响还在继续扩大。它和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同为当代资产阶级哲学中重要的一支。 “精神哲学”是法国传统的精神主义之再生。但拉维尔和勒·赛纳自称不满意精神主义,不愿采用精神主义的任何型式,否认“精神哲学”为一种精神主义。在他们看来,精神不是本体或关系,不是存在或价值,它是经验的整体。整体、经验的无限是人类智能的两个要求,同为哲学的生命所在。精神就是绝对,绝对和精神是同义的,他们认为这个唯一的、无尽的经验就是哲学家的唯一的、无尽的经验。又认为:提出绝对,绝不涉及神学上的任何暧昧意义;反之,还宣称求助于所谓科学经验的相对性,设想一种能总括人的经验——存在的经验、价值的经验的可能性。 拉维尔在解释“精神哲学”这个名词时说:“……全部哲学的特色不仅在于哲学是一种精神的活动,而且还是对精神的本源和精神的根本任务的一种分析”。“如果哲学不是精神对实在的考量,哲学就一无所有。”“实在和精神对实在的考量并无区别,凭着这种考量,实在本身也成为精神”。他指明精神的任务“是不断地从现象上升到存在,从原因上升到存在的理由,从所与上升到赋予所与的行动,从所遭遇的事象上升到諟证事象的价值。”“精神哲学”运动者自称其目的在追求真理与价值, “为形而上学与道德谋求新的契合, ”(注:Laveile:Laphilosophie francaise entre les deuxguerres.Aubier,Paris,1942,p266—267.)予人以认识和行为的可能。 那么精神究竟是什么呢?何以能执行那样的任务呢?精神哲学者自称不要求构成一个学派;哲学创造的努力是属于个人的,哲学工作的队伍在哲学的探索达到一定的深度时是全无意义的。但对于精神这个字在运动者之间却有共同的、统一的理解。第一,精神是一种活动,是称得起活动这个名称的唯一的活动。一切物质的活动不是主动者和行为者的活动而是被动的被规定的活动。精神不仅不是事物或客体,它只为其自身活动而存在,而且在任何条件下,它始终是自由的先导者及其自身的第一个开始者。它在任何瞬间创造自己。第二,精神不象一般设想的那样是一种暗晦的自然发生的东西,即不是我们只限于认识其结果而不知道它所具有的力量以及在我们之外和没有我们而发生作用的东西。说我们具有精神的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说它就是意识自身。它无疑地不能和它的客体分开,也只有在其固有的作用中把捉自己。它是活动,又是光明,是朗照一切已然之前产生其固有的光明的活动。第三,在于重建和扩大长久以来只用于客观经验的经验这个字的意义。经常有人认为没有一个在一切经验之外的精神事件的世界,我们也只能依靠抽象的思辨或想象的梦幻达到这个世界。但毫无疑问,有一种与物质经验相混杂而我们无从把它分隔开来的精神的经验。这种经验向我们指明:在精神产生其自身的瞬间也产生各种事物的意义(而不是产物),这种意义又从别的精神中获得证明。“精神哲学”就在于深化和强化这种经验,依靠这种经验,它在全部存在的领域中探索活生生的无所不在的真实。(注:Laveile:La philosophie francaise entre les deuxguerres.Aubier,Paris,1942,p268—269.) “精神哲学”运动就是以这种对精神和精神的经验的玄虚的解释反对唯物主义,也反对经验主义、现象主义和实证主义。 1934年起,拉维尔和勒·赛纳主持刊行一套《精神哲学丛书》,宣称其目的在试图再生纯正的哲学思考,探索什么是精神的运动,阐明精神的运动的价值和限度;同时认为哲学负有一种道德的任务,它应和科学的特殊性的研究分头并进,并保证它们的协作以避免由偏蔽、情感所产生的错误,使一切人能体行精神的召唤。丛书除法国哲学家的著作外,还包括大量国外哲学家如黑格尔、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舍勒(Max Scheler)、克尔恺郭尔(Kierkegaard)、 怀特海(Whitehead)、索洛维夫(Soloviev)、培第亚夫(Nicolas Berdiaff)等的著作,表明“精神哲学”运动所具有的普遍的性质。 同年,拉维尔和勒·赛纳发表《精神哲学运动宣言》。(注:宣言正式发表于1934年3月1日。)宣言提到四个法国哲学家的名字:笛卡尔、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哈梅林(Hamelin)、柏格森。哈梅林和柏格森曾直接影响拉维尔和勒·赛纳。这两位早一辈的哲学家之间的接合,导致思辨哲学以两个否定的极端,为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阐发展开了巨大的画面。两人对哲学经验的两个基本性质——无限与整体都无所偏重。 宣言提出笛卡尔, 表明“精神哲学”首先是一种“我思”(cogito)的哲学,由“我思”陆续发现有限与无限,刹那的无常性与永恒。称引马勒伯朗士,表明“精神哲学”运动倡导者的共同的偏爱——偏爱笛卡尔学派在希腊传统、基督教传统和近代科学精神的威力之间所完成的特殊的综合,即从意识的精深的窥察中寻求三者的生动的统一。马勒伯朗士是实行这种综合的先导者,被称为新的心理——形而上学的思辨的尝试的维吉尔(Virgile)。 但更加重要的还是哈梅林和柏格森。两人各自写过一本《略论》,进行过这种综合。(注:前者著: Essai sur les é l é ments principaux de laréprésentation,Alcan,Paris,1907; 后者著: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ediates de la consience,Alcan,Paris,1889.)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做一种唯心主义辩证法或描绘性的分析,一种本体论或公理学,一种玄想的吐露或神秘的表达。新的心理——形而上学的思辨的尝试有多种型式。而哈梅林和柏格森的《略论》则是意识的发现或只凭“真实的意识”才能获得的发现。“精神哲学”倡导者自称其目标在于使意识在其存在中与绝对存在相联系,深究意识所固有的内在生命,使意识趋于明朗和精纯。因此,这两位哲学家就更为他们所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