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由后人编辑而成,经历了中世纪和近现代的翻译和解释。我们自己也有中文翻译著作和研究解释。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后人的这些研究成果,我感到,若想真正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并搞好对它的研究,必须首先注意语言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和研究其中的einai以及与einai相关的几个概念和短语,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它们形成的。做好这个工作,可以说是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 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中,首先存在着翻译的问题,当然也就涉及到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其中最难翻译的是ousia, 它是《形而上学》第七卷(Z卷)主要探讨的问题, 也被认为是《形而上学》主要探讨的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on和to ti en einai,前者是《形而上学》第四卷(Г卷)提出的问题,后者是探讨ousia 时而谈到的问题。 在这几个术语的翻译中, 争议不大的是on , 问题比较多的是ousia和to ti en einai。应该看到,长期以来, 亚里士多德的中译文著作主要是译自英文和德文(当然,近年出版的苗力田先生的译本是译自希腊文),因此,由于在英语和德语翻译中存在着问题,自然给中文的翻译也带来许多问题,因而给我们的理解也就带来许多问题。这里,我想谈一谈几个主要术语的翻译问题。 一 希腊文on是动词不定式einai的单数分词形式, 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它时还加上定冠词to。To on 一般被翻译为“being”和“Seiend”,比如:译文1: There is a science which investigates being as being and the attributes which belong to this in virtue of its own nature.(注:The Works of Aristotle,vol.VIII,Metaphysica,ed.by Ross,W.D.,Oxford 1954.)译文2:\Es gibt eine Wissenschaft, welche das Seiende als Seiendes untersucht und das demselben an sich Zukommende.(注:Aristoteles 'Metaphysik,Buecher I-VI,griech.-dt.,in d.Uebers.Von Bonitz,H.; Neu bearb.,mit Einl.U. Kommentar hrsg. VonSeidl,H.,Felix Meiner Verlag 1982,s.123.)英文being是动词不定式to be的分词形式,德文Seiend也是动词不定式Sein的分词形式。因此这些翻译与希腊文是比较接近的。当然,也有例外的翻译。比如科文的翻译如下:译文3:There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at which is quathing-that-is and those things that hold good of this in itsown right.(注:Aristotle's <Metaphysics>,books г,△,and E,tr.With notes by Kirwan,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p.1.)这里把to on翻译为that which is,与翻译为being显然是不同的。 科文认为,to on是由einai的现在分词加上定冠词组成的。在希腊文中常常有形容词前加定冠词的类似表达,比如the beautiful (字面意思是:那—漂亮的),它可以表示“那个(提到的)漂亮的东西”或“那个是漂亮的的东西”。一般来说,形容词后面要跟名词,而这里的定冠词加形容词的表达却不跟名词,而且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科文认为,“也许是以与这后一种用法相似的方式, 过去一直把亚里士多德的‘ to on’翻译为‘being’(它在单数时一定是一个动名词,即das Sein,而不是分词的名词用法,即不是das Seiende);但是, 尽管希腊文的形容词可以抽象的使用,分词是不是也可以这样使用却是令人怀疑的”(注: Aristotle's <Metaphysics>,books г,△,and E,tr. With notes by Kirwan,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第76页。)。也就是说,一方面,科文认为在being区别不出究竟是动名词用法, 还是分词的名词用法,另一方面,科文怀疑是不是可以在形容词前加定冠词这种用法的意义上理解to on,所以,他要翻译出这里的区别。 这样,他不用being来翻译to on,而且,除了以“that which is ”来翻译“to on”以外,还用“thing-that-is”来翻译不带定冠词的“on”。 应该看到,不论如何翻译,being、das Seiende和that which is至少在字面上都反映出希腊文to on的意思, 因此至少从字面上保持或保留了与它的一种联系。这种字面和意义上的联系对于表达和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译文4: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注:《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译文5: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 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注:《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34页。)译文6: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 以及“实是由于本身所应有的秉赋”。(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6页。) 从这些中译文看,to on被译为“存在”、“实是”或“有”。 我认为,这里的主要差异在于,至少从字面上我们看不出“存在”和“有”与to on的联系,而“实是”毕竟还保持了这种联系。问题是, “存在”的翻译最为普遍,也是我们的一种最主要的理解;“有”的译法虽然不多,但是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也可以看到它的延续;而“实是”这种译法不仅少,在文献中被采用的也少。因此,一个很直观的问题是,中文翻译,比如“存在”和“有”,是不是有助于我们对to on 的理解,特别是,上面这段话一般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说明,如何翻译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 希腊文ousia 是由动词不定式einai 的现在分词的阴性单数形式ousa而形成的。它一般被翻译为“substance”,“Substanz ”(实体),或“essence”,“Wesen”(本质)。这两种翻译都有很长的历史。 据说(注:欧文斯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是的学说》(Owens, J.: 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Metaphysic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7 )是一本重要著作,它系统考察了亚里士多德使用的einai 这个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概念,特别是它探讨了这个概念在中世纪时期的用法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阐述了这个概念的发展史。我这里的论述主要就是根据它,参见其中第4章。),substance和essence 这两个英语翻译都来源于拉丁文,而在拉丁文中,与ousia对应的最古老的尝试用语是“essentia ”和“queentia ”。 这两个词都遵循了希腊词中所见的词法形式。 “queentia”似乎是由“queens”形成的,即它依循由queo而来的形式。“essentia”基于一个假定的分词“essens”,而这个分词是由“esse”形成的,就像 patiens是由pati形成的。最终,queentia没有留存下来,而essentia保留下来了,是人们接受的ousia的拉丁语表达。 欧文斯认为,如果记住essentia的词法形成过程,那么它相当准确地表达了希腊文的ou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