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作品为什么中国人,外国人,乃至德国人自己都感到棘手呢?下面便是笔者20年来的初步感受。 文体奇绝 尼采的文体一般都说是“箴言体”,或“格言体”。这当然不错,但这却是远远不够的。依拙见,质而言之,乃是哲学“意识流”。这种文体完全是即兴式的,“灵机一动”,写上一节,各节之间无必然联系,有的似有连带关系,但大多数是互不相干的问题。它屏弃以往哲学阐述必不可少的概念和推理模式,立意突兀,惯以非理性范畴——如,意志、本能、激情、冲动等——作为论据,进行酒神式的、心理学式的、精神分析学式的推导论断,行文既不规范也不完整,缺乏应有的逻辑性,省略句充斥其间,德语的“框型结构”几近破裂,标点符号如在乐谱中跳动着的一个个音符,令人眼花缭乱,充满语文学及语言学布下的令人生畏的“地雷阵”,防不胜防。引用不下400 位古今名人的只言片语前来助战,利用音乐、戏剧、绘画、建筑、美学等艺术门类作为陪衬,再加上哲学、诗歌、散文、小品、讽刺等等手法,叫人不时如坠云里雾中……。如此纷繁庞杂的东西,单用所谓“箴言”或“格言”无论如何是难以概括的。众所周知,尼采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能力,而且自己可以谱曲。因此,他的文章极富音乐性。音乐欣赏中,每个音符仅是建筑物的砖石,要听懂音乐,关键是把握其中的主弦律——主题。读尼采不能取捨本逐末之法,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寓言中不是有“瞎子摸象”的笑话么,近百年来的尼采研究中就经常出现此类现象,是应引以为诫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尼采使用的独特叙述手法,造成了译难、读难的局面,也许这也就是他后期顶峰时期的三大作品过去一直无中译本的根本原因吧。 学识广博,难以应付 尼采确是一位奇才。1844年生,1889年精神崩溃(不是“疯”),有效生命不过45年,如果15岁以前除外,中间只有短短的30年!而他几乎是每10年来一次思想跃进,马不停蹄地登上生命之巅。这短短的30年中,他不仅仅精研了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西欧哲学,而且广征博引,几乎闯进了同时代的所有前沿学科——美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甚至还有人类性学、种族学、医学、犯罪心理学……。说实话,这其中的每一门类,人们都需要付出毕生精力才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发现的,他怎么会掌握如此广博的知识,实在是个谜,我们只能说尼采的智力是超常的。尼采,可以说是一切传统观念和理想的最大破坏者,他要征服的是一切,绝不是一角,这既是雄心,也是野心。的确,在他用“锤子”进行哲学阐述的过程中,迸射出了许许多多耀眼夺目的火花,这其中的每一朵,都可以在后世衍生出一门专门学问: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以至美学、性学等等,广而言之,毕加索的现代派绘画,今日流行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无不闪有尼采哲学的影子。……这似乎近乎谈“玄”,不如给读书人留些思考的余地为好。总之,如不从更高的宏观角度出发去审视尼采哲学,要了解他的思想真谛是很困难的。 尼采在为谁说话 我国似已普遍把尼采归为了“圣哲”系列,这当然是认为他在为时代、为人类、为一切不满现状者、为一切反抗压迫者等说话。不过,这似乎也成了我们本世纪尼采研究的一个小小误区,因此他的崇拜者相当不少。如果是以这种观点去看待尼采哲学,就难免要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碰撞,自然,结论也会随之出现偏颇,甚至谬误。这里我们要说,尼采是德意志人,他实在只是为当时的(也为以后的)德意志人在大声疾呼,说得更清楚一点,他是在为德意志“超人”、德意志“精英”大声疾呼(不是为了人人!)。从他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现状极为不满,那主要指的是德国的现状,如果依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来看,就不难发现,他对俾斯麦首相自普法战争以来20年间所实行的内外政策是极为憎恶的,字里行间充满对这位“铁血宰相”——他称之为“国务活动家”——的冷嘲热讽,把俾斯麦实行的一套可以说是相当精明的政策,一概斥为“平庸”——碌碌无为。这里不妨作一个不现实的假设:如果尼采学说当时真被威廉二世和俾斯麦所采纳,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许比1914年来得更早。因为,他的主要政治观点当时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尼采的政治观 在《尼采晚期思想文集》辑录的三部著作中,尼采的政治观点讲得十分清楚。首先,他竭力主张“贵族政体”亦即“精英政治”,反对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出现的议会民主政治。对卢梭思想,“自由”、“平等”、“博爱”之说,痛骂驳斥,其频率之高,几乎贯穿始终。“主人”和“奴隶”,“精英”与“庸众”(基督教中的“群畜”)用中国话来说,也就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界限分明,真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对意大利《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维利推崇备至。《君主论》为什么会受到尼采的青睐呢——因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种思想的形成,与普鲁士专制主义统治传统是分不开的,当时德国要比法国、 英国的政治落后很多, 共和思想在第二帝国中是吃不开的。1848年的革命年代,共和思想是冒了头,但很快就夭折了,还是“铁血”政策合乎公众的口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出现了以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为首的魏玛共和国,它的存在犹如惊涛骇浪中的一条破船,最后政权不得不交给更加专制独裁的希特勒……德国政治这样大起大落、一波三折的发展方式,源于它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并不是因为一时出了某个混世魔王式的人物就会使德国遭逢大难。有人说,尼采有惊人的预言能力,后世的许多事件都不幸被他言中,现象似乎如此,但这不是由于他有什么神力在相助,而是由于他太了解日尔曼——德意志人的历史和特性了,比起当时的德意志人来说,的确是大大超前了。他预见到后世德国的灾难和劫数,所以有位德国尼采传记作者把他写的书题名为《可怕之鹰》,这是相当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