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5072(2000)01—0046—09 当我们面对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 )呈献给我们的一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把马克思、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1939)及他人的学说分解后再组合起来的混合物“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humanistic psychoanalysis)”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新奇给我们的震撼,甚至不得不承认它的确给了我们某种美的享受。但为了弄清它和它自称的一个来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我们同样不得不对它作一些分析。为了在分析中体现比较的性质,我们不妨从两种学说共同关注的问题说开去。 一、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公共领域和公共问题 由于弗洛姆和马克思都立志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因而在各自的研究中对一些问题表示出共同的关注,形成了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的某些公共领域和公共问题,大体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主张以经验观察为基础的将经验观察与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 弗洛姆批评现代社会科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只注重经验观察而不注重理论思维。他所谓的“动力学方法”就是两者的结合:“观察人对各种个人、社会的环境之反应,并从对这些反应的观察中推论出人性”。[1]这种方法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意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主张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刺激—反应和环境—行为过程来了解人的心理。弗洛姆则认为完全可以透过行为的表面了解支持它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就对个人行为的分析而言,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与被分析者进行自由联想的谈话,对他的梦境的诠释,对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说话方式的观察推导出来。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根源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之转换。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只有给它一个经验的基础,它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方法论;哲学是“飘浮着的”,只有给它一个经验的基础,它才能够成为真实的世界观。马克思所给的,正是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可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经验的不厌其烦的强调中及他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为“实证科学”的声明中感受到这一基础的存在。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他这样描述他的研究方法:“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索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恰当地叙述出来。”[2](P111 )马克思乐观地认为:隐藏在繁杂的历史现象背后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并非神秘莫测的,而是可以通过采用以经验观察为基础的将它与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辩证方法加以揭示的。 (二)坚信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 随着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了解的进一步加深,弗洛姆的主要兴趣变得越来越明确了,这就是“要认识支配个人生活的规律和社会的规律,也就是人在其社会生存中的规律。”[3 ]他坚信:“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甚至是可以预测的——假如人们把握了这些规律的本质的话。”[3 ]由于弗洛姆一开始就把对心理的研究和对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在个性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在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揭示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规律,这使得他至少在理论层次上高于以心理活动研究代替社会活动研究的弗洛伊德等古典精神分析学家,也高于以社会活动研究代替心理活动研究的华生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也高于脱离人的社会活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马克思认为社会运动的规律可以通过对生产方式历史演进的描画而描画出来,它最终可被追溯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加以认识。人们可依据规律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并加速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这种规律观使得他同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信奉者圣西门、欧文、傅立叶们区别开来,也同那些试图消除社会弊病而不伤及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庸医蒲鲁东们区别开来,也同主张社会规律先验性的黑格尔及鲍威尔们区别开来。 (三)以现实的历史的人为关注对象 弗洛姆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就奠定了他对人的研究思路,这种思路在他的所有著作中得到了自始至终的贯彻。该思路就是跳出单纯从解剖学和生物学意义上把握人的圈子,把人放在生存条件的背景下,从发生学意义上(本体论意义上)和社会学意义上(现实意义上)加以考察。他认为“人学”(science of man)的任务就是要遵循这条思路对人性进行正确的描述,并确定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在与人性的冲突及其后果,从而为步入健全的社会制定出方案。从“人的本质是什么”到“人的生存状况是什么”这一提问方式的改变,表明了他和仅仅着眼于人和动物的抽象区别来界定人的本质并把它作为一般哲学基础的传统人道主义者有所不同。 马克思在批评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时指出,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4](P78)这实际上指明了作为世界观的人道主义和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的。而且马克思还指明,作为世界观的人道主义赖以建构的基础——“一般人”,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的。“弗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一般人’实际上是‘德国人’。”[4](P75)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它的出发点只能是“现实的个人”,也就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4](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