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 —4799(2000)01—0013—04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在其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微知觉,就其后果来看,效力要比人所设想的大得多。”[1](P10)但以往人们只注意到微知觉理论在心理学、认识论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它的本体论意义,实际上它在本体论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于此进行概要的论述。 一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petites perception)一词,又被称作“细微的知觉”( minute perception )或“微小的知觉”( small perception),其涵义是指“无察觉和反省”的“知觉””[1](P8)。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的“知觉”(perception)并非像通常用法那样仅指感觉,他说:“在单纯实体中所能找到的,只有这个,也就是说,只有知觉和知觉的变化。”[2]可见,知觉是单子的基本规定, 是指单子的一切精神状态。这种知觉可分为两类:一是有察觉和反省的知觉,即统觉(apperception),另一类就是无察觉和反省的微知觉。由此可知,微知觉不仅仅指察觉不到的感觉,而是指整个而非某一部分的无察觉和反省伴随的无意识领域。莱布尼茨的微知觉概念无疑是一项超越时代的贡献,但它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本体论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众所周知,莱布尼茨认为本体是精神性的单子,在单子中只有“知觉及其变化”,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觉都是单子的本质规定,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他指出:“我们应当把知觉与统觉或意识分开,这在下面就会看到了。就是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派错得很厉害,他们认为那些觉察不到的知觉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这一点使他们认为唯有精神才是单子,没有禽兽的灵魂和别种的‘隐得来希’,因此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把长期的昏迷和严格的死亡混为一谈。”[2](P485)在此, 莱布尼茨对笛卡尔派将思维(即统觉或意识)视为心灵的本质属性的做法提出了两点严厉批评:第一,这会“把长期的昏迷和严格的死亡混为一谈”,这样一来,心灵实体就会因失去恒存性和持续性而不成其为实体了;第二,由于这种观点认为“没有禽兽的灵魂和别种的‘隐得来希’”,就必然会得出“动物是机器”的武断结论,造成心物分裂的二元论。 为了克服笛卡尔派心灵实体学说的弊端,莱布尼茨认为只有“察觉不到的知觉”即微知觉才是单子的本质规定。正是由于微知觉,才使得单子获得恒存性和持续性而成为真正的实体。此外,微知觉不像思维那样局限于人,而是遍及于动物、植物乃至无机界,这样就使莱布尼茨克服了心物二元论,使单子得以统摄万事万物而成为普遍的实体即本体。因此,只有微知觉而不是统觉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正是它使单子成为本体。微知觉相对于统觉、意识所具有的本源性地位还表现在它们表象能力的不同上。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本性既然是表象,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限制单子只表象事物的一部分,虽然这种表象确乎在整个宇宙的细节方面是混乱的,而只能在事物的一个部分中是清晰的,……单子之受限制,并不是在对象方面,而是在认识对象时所采取的方式方面。”[2](P493)可见,意识的清晰表象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无意识的微知觉才能以混乱的方式表象整个宇宙,使单子“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2](P492)。 莱布尼茨认为作为单子根本规定的微知觉并非静止地构成宇宙表象,而是“以混乱的方式追求无限,追求全体”[2](P493)。 微知觉总是不断地追求更高的表象的清晰性,力图更清楚地把握无限,这被称作“欲求”(appetition)。值得注意的是,欲求并不是微知觉之外的一种独立的能力,而是微知觉所固有的内在动力。正是因此,莱布尼茨将实体定义为活动、力或活动力,认为“活动是实体的本质属性。从实性中抽取活动,就不可能解释实体的存在”[3]。 莱布尼茨的建立在欲求着的微知觉基础上的能动的单子论,在克服近代僵化的实体观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先于黑格尔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原则。 莱布尼茨认为量只属于有广延的复合物,微知觉是一种质的规定,而无量的特征,这样一来,单子的不同就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差异。这种微知觉的质的差异的理论与微知觉的欲求的能动性学说合起来就构成了莱布尼茨的个体性原则:单子是能动的个体。这样莱氏的本体论就成了哲学史上很独特的个体性的、多元性的本体论。对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以往的哲学家们认为或是统一于物质,或是统一于精神,或是统一于神,但大都是统一于普遍的东西,而莱布尼茨则认为世界统一于以微知觉为基本规定的能动的个体,这种统一是特殊的统一。这种理论在当时无疑是有些惊世骇俗的。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他不得不解释道:“特殊的统一这个概念怎么会使你为难呢?因为对于统一性概念来说,究竟存在物是特殊的或是普遍的;这没有什么差别。”[3] 莱布尼茨的这种个体性原则的特殊的统一与斯宾诺莎的绝对的普遍的统一是直接针锋相对的,他指出:“斯宾诺莎的学说正是被单子推翻了。要知道,存在着多少个单子,就恰恰存在着多少真正的实体;而不是像斯宾诺莎认为的那样,仅仅存在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实体。”[3](P35) 莱布尼茨是近代首先确立个体性原则的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固然具有个体性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由于他的实体缺乏质的规定和能动性而被埋没了。正是微知觉的能动的、质的规定使莱布尼茨得以超越笛卡尔,最终确立了个体性原则。莱布尼茨的个体性原则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康德的“自律”,费希特的“绝对自我”都闪烁着个体性的光辉,到了现代,个体性原则更是几乎成了人本主义的普遍共识。 二 如上所述,莱布尼茨认为只有以微知觉为根本规定的单子才是实体,因而他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同时对以笛卡尔派为代表的将物质的本质视作是广延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理论直接违反了经验事实,“因为如果物质的本性就只是广延性,则如一个运动着的较小物体甲,来和静止着的较大物体乙相撞,就该使这物体乙也以同样的速度和物体甲一起向前运动,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物体乙或者是阻止了物体甲的运动,或者至少使它减低了速度。可见物体之间除了广延性之外,更具有一种‘抵抗力’或不可入性”。[4](P101)由此可知, 莱布尼茨认为物质不仅具有广延性,更具有一种抵抗力或不可入性,而不可入性是一种更根本的规定,是物质之所以有广延性的原因。这种不可入性被莱布尼茨称作“初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