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放开早、需求弹性大的农业领域已占主导地位 1.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化改革、城乡发展、农业专业化为动力,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8年—1984年,是进行体制与物质准备和萌芽阶段。建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恢复集市贸易,放开部分农产品市场;在粮食超常增长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有了可加工转化的农产品、初始积累和自由劳动力,构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农民技术协会出现。沿海少部分地区,出现个别如广东化州1979年成立的南菜北运农民联合体——同庆果菜北运公司、顺德北窖镇1982年形成“公司+农户”养鸡的农业产业化雏型。 1985年—1991年是局部发展阶段。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进展,除粮食、棉花、烤烟外都进入市场流通;随着城市农产品需求走向多元化,拉动农村多种经营,专业户、专业村和乡镇企业发展。沿海地区、城市附近,形成联接农户与市场的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产销一体化得到发展。外商介入,投资农业年均189项。 1992年以来,是较快发展阶段。(1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自觉指导发展。(2)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以往主要限于农业、 乡镇企业和涉农部门企事业单位,外商略有介入。这一段,先是改革浪潮推动发展和农产品需求,后是工业品市场疲软,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加工市场前景看好,具有商业机会,而且不少地方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已显露头角,于是城市大中型工商企业介入。外商抢滩进入的范围扩大,投资力度加大,年均投资1100项,年农业投资由上一段的1.46亿美元上升到11.4亿美元。(3)产业化发展的范围扩大、数量增多, 部分地区龙头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形成一批资产实力强、技术设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集团公司。(4 )发展方式更加多样化、开放式、多成分混合。有专业大户、企业自我积累,利用信贷,也出现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与外资嫁接,组成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 2.行业分布。市场需求引导的农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农业中粮棉油生产,改变了短缺,增长放慢,适应生活改善需要的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新兴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1978—1996年,蔬菜迅速发展到1.4亿亩,水果发展到1.3亿亩,产量分别年均增长10.8%、11.2%。同期,畜牧、水产业大发展,肉类、水产产量分别年均增长9.1%和10.8%,人均占有量都增加3倍多。 与这种结构调整相联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首先起于养鸡养猪等畜牧业,随后扩展到其他行业。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到1996年底,与农民有某种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有11824个(见表1)。按产业和产品划分,其中粮油糖产业化组织,占调查总数的20.9%,果菜业占26.7%, 畜牧业占25.8%,水产业占6.3%,其他占20%。这就是说,目前80 %的产业化组织,是在市场放开早,收入需求弹性系数高的多种经营“新兴产业”领域。 表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现状 (根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调查,1996年底29省、市、自治区 1182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分类情况列表如下) 行业分布 粮油糖果菜业畜牧业水产业其他 个数2483 3155 3051 763 2372 百分比 20.9%26.7% 25.8% 6.3% 20% 区域分布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个数66114336 877 百分比 55.9%36.7% 7.4% 组织分类 公司+农户 合作组织+农户 的发市场+农户 其他 个数 53803384 14501408 百分比 45% 29%12% 12.6% 与农户关系 合同关系利润返还 股份合作 其中:保护价 优惠价 个数8377 2673 1591 1225 2222 百分比 70.5% 10.3% 18.8% 产业化经营反过来推动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产业化经营对畜牧业的作用,一是促进生产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生猪仍以户养为主,但在肉类、饲料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带动下,到1996年专业户和商业化养殖场在饲养总量的比重已占到近20%(其中养殖场占近5%)。 禽蛋养殖,1996年全国存栏千只以上商品蛋鸡场24.6万个,饲养占存栏总数的24.2%;年出栏1万只以上肉鸡场6.2万个,出栏肉鸡占全国出栏总量的40%。二是促进技术普及和提高,主要畜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由季节性生产向全年均衡生产迈进。三是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1990 年—1997年,猪肉在肉类产量中所占比重由79.8%,下降到67.2%,牛羊禽肉由20%提高到32.1%,其中仅禽肉份额就提高6个—7个百分点。此外,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进入国际市场的畜产、水产、果菜,基本上是由产业化经营组织进行的。也提高了供应城镇市场的产品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