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所在,而且昭示了农村经济结构变革需要优化的方向。 一、农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1.农业结构中的问题 (1)在种植业结构中:①粮饲不分,粮食既作口粮, 又作饲料,不仅既不经济,又不科学;而且增加了对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妨碍养殖业的发展,甚至会抑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注:参见韩俊、姜长云:《三高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167期。 )②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当前,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出现“卖难”,除了流通渠道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档次低、质量差的农产品如早稻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品种不对路的农产品,如桔子出现了大规模“卖难”。(注:农业部农研中心:《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与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6期。)当然, 这些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局部性的。总体来看,农产品的品种平衡仍是有余有缺,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仍然呈现出品质不高、高档产品缺乏的特征。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优质产品中,品种更新赶不上品种退化;产品加工处理薄弱,(注:《经济日报》1998年10月14日。)等等。 (2)在养殖业(包括畜牧业、 渔业等)结构中:①养殖业长期依附于种植业,缺乏独立化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提高。②对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对蕴藏着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的开发利用则严重不足。③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④渔业生产也有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 )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长期难以根本改观。改革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林业的比重虽然一度有所提高,但其后又逐年下降。林业的比重1978年为3.4%,1997 年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林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林业的发展是农业稳定增长的保证,林业发展的滞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林业自身。 2.农业结构变革中的问题 (1)市场信息不灵,导致决策选择失误。一方面, 农产品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具有即时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失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调整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小规模兼业农户对于价格走势和市场潜力的反映较为迟钝,其经营结构的调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模仿和从众倾向。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此时一哄而起、彼时一涌而下的结局。甚至出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按排生产,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就赔钱的矛盾格局。(注: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农民在某项农产品价格较高时按排生产,但由于从生产到产出需要一个周期,到该项生产形成产出时,价格已经走低。)从而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调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行政干预多、示范引导少,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难以转化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积极参与的过程。 (3)由于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缺乏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 (4)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支持硬,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软, 农业结构调整得不到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 二、乡镇企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1.乡镇企业结构中的问题 (1)在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 传统产业和产品所占比重畸高,新兴产业和产品所占比重畸低;产品质量低、档次差,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调整的矛盾问题相当突出。 以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江苏省为例,据1994年前后的资料,“有1/5的乡镇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原因就是产品老化、档次低,技术含量少,在市场上无人问津。”(注:《工人日报》1994年7月25日,第5版。)近年来,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虽然得到稳步提高;但是现实情况仍然是,“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乡镇企业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注:《中国乡镇企业报》1997年6月26日,第1版。)以1996年为例,乡镇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突出地体现在出口产品上,即纺织品、服装、玩具占大头,附加值高的机电、精细化工等产品少,而且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不高。(注:韩俊、陈劲松:《1997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2期。) 在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中,上述问题不仅构成了我国提高工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的现实障碍;而且是妨碍我国乡镇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的直接原因。我国仍有不少乡镇企业在市场战略上,迟迟未能实现由适应需求、填充市场向引导需求、发掘市场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即与此有关。 (2)按要素密集程度分类,在我国乡镇企业逐年增长的同时, 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存在着资本替代劳动过快、不利于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的倾向。 本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乡镇企业投入能力的增长,在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演进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替代劳动,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问题是,在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演进中,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是与资金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替代劳动过快相联系的。全国乡镇企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净值,1985年为953.0元,1991年、1996 年分别提高到2482.8元和9811.6元,1985~1991年、1991~1996年间分别年均递增17.3%和31.6%;1985~1991、1991~1995年间全国乡镇企业人均占有流动资产分别年均递增15.6%和36.5%。②某些地区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为了追求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出现了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分追求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倾向。苏北、苏中、苏南是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渐次提高且梯度差较为明显的三类地区。杨东涛、熊立新对这三类地区乡镇企业产品类型现状与偏好的问卷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相应情况和全国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总体趋势。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