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人口比重按户藉计算至今仍占70%左右,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还很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很重。即使不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仅占2%的水平,而根据中国国情作一定的保留, 中国也需要最终从农村中转移出至少5亿以上人口。 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这部分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要获得根本性的飞跃发展和持续发展,必须争取在未来几十年里尽快完成这项任务。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绕不过的一个阶段,如何完成如此庞大的转移任务?办乡镇企业,建小城镇,无疑都是一些好办法。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也已见到成效。但光靠工业发展来逐步吸收农村人口,可能是一漫长的缓慢过程。还有没有更好更多的办法? 笔者在美国中部作了9个月的访问学者,在与许多农民家庭的接触中,深深感到,从农民子女教育入手,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也是一个好办法,一个能够大规模转移而且比较快的有效办法。 美国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时代已基本完成,但此后农村人口的转移一直没有停止过。如果说其早期农村人口转移主要得益于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急剧增长的需求的话,那么战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农村人口的转移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教育的迅猛发展。我接触的很多四、五十岁的朋友,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告诉我,由于土地数量的限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使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的要求,一个家庭往往只能有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农场继续务农,其他子女则在完成学业后离开了农村。在这里,很普及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在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给农民子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除了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社区办学,特别是一种专门帮助农村青年的4H组织(Head,Heart,Hand,Health)。4H 是一种按政府规定在每个州一所大学设立、并由该大学在每个县设立专门常设机构的农业和教育的合作拓展体系,专门帮助农村青年提高脑手心智能力、技能和自信心。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4H组织的帮助对象现在已扩展到城市青年。很多美国人说他们在年轻时都接受过4H组织的帮助。大学教育在美国更是几乎已达到愿者都能进大学学习的普及水平。全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1994年已达46.5%(注:《国际统计年鉴1997》第525页。), 且学制又非常灵活,不要求连续读书,你可以边工作边读书,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读书,具有这种经历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也是许多美国人选择的受教育方式。这些措施使相当多的农民子女接受了大学教育或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再加之他们年青,容易接受新事物,向往城市和新的挑战,使他们与老一辈不同,他们有强烈的外出愿望,教育又为他们提供了这种能力。美国人告诉我,如果你老呆在家乡不出去,甚至乡邻们都会看不起你,认为你没出息。此外,就是留在农村继续务农的,一般也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电脑、期货、国际市场,这些在我们来说对城里人也还不是人人都懂的知识,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美国农民都了解,因为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的,又多数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种子改良、化肥农药等方面的发展,也要求现代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 我认为,上述发展过程和转移过程对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比父辈更容易产生外出愿望。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往往存在着一种惯性,受到既定模式影响的限制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从子女教育入手,他们容易改变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自身会产生强烈的转移愿望。中国农村下一代的教育更为重要,不仅现在农村人口比重很大从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由于只生1 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几乎没有作到,所以今后中国农村人口的教育对中国人口素质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农村教育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状况,是中国经济能否和尽快实现起飞的关键。 同时,教育虽然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但强制实现和强制要求是可能的。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基本上都是自发的,但日本却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强制完成工业化的典范,其中,强制性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并获得了很大成功。当时的日本教育法甚至规定,若家中出现适龄孩子没有读书的,家长要为此坐牢。反观中国,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推动中国实现工业化,不仅因为当时清政府在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改革的落后,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同时推进全民的强制义务教育。“义务”这个单词,在英语里有义务和强制两个含义,这正好与实际中出现的情况相象。虽然几乎每个国家都制定了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制度,但一些国家更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义务教育条件,更强调说服和利益引导;另一些国家如日本则采取了更硬的强制性措施,强迫每个人遵守,违者重罚。 我国与120年前日本强制推行义务教育时的经济条件相比, 不知要好了多少倍。为什么不可以采取更强制的办法推行教育呢?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20年前刚开始改革开放时相比,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推行强制义务教育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政府和企业都在呼吁工业品下乡,我认为,这种把城市的过剩产品输往农村,把农民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钱挖走的思路,虽然能改善农民当前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较低的相对地位。为什么不象推销城市过剩的工业品那样下功夫研究、推销并劝告农民接受教育?我想,如果我们有谁的弟弟妹妹在农村,我们给他们的忠告,更可能的是劝他们读书而不是买电视。我们还看到,农村在物质生活条件还很艰苦的时候率先实现教育突破的实例,在国内外,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也都存在。《南方周末》1999年2月12日第13 版“贫困县里出状元”一文对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扶贫县甘肃省会宁县,一个“苦甲天下”的贫困县,却人才辈出的报告,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