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是在我国相当长历史阶段必须加以重视、不断深入研究的永恒主题。1998年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对内承受着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对外承受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压力,险象环生,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处于基本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诸如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滑;乡镇企业亏损增加,发展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亚洲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加大等等,若不采取得力措施,必将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回顾 (一)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市场供给能力增强。 1978年以来的20年时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投入不足、流通制约等多种困难,连年丰收,农业生产登上新的台阶。我国粮食生产先后登上3亿吨、4亿吨和5亿吨的几大台阶。年均粮食递增3%左右。1996年粮食总产达5.045亿吨,1997年达4.925亿吨。1997年,全国棉花、油料、糖料总产量分别为430万吨、2100万吨和8900万吨,比1978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7年肉类总产6200万吨,水产品356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8.20%。水果总产达5000万吨,蔬菜总产达3亿吨。连续多年的农业丰收,保证了市场的有效供应。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裕,库存充足,价格走低,使农产品市场由总量不足或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趋于平衡,并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农业的连年的丰收是我国宏观经济实现高发展低通货的关键因素。 (二)结构不断调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业产业逐年上升。农村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3.3个百分点。1996年,农村第一产业比重占26.4%,第二产业占61.6%,第三产业占12%。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6年全国农业劳动力45310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约占71.2%,非农业劳动力占28.8%,分别比199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下降8.1个百分点,非农业劳动力增加8个百分点。 (三)乡镇企业继续发展。 由于内外部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企业发展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乡镇企业仍保持了适当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有所提高。1997年乡镇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全国农村社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全国税收收入的五分之一,全国出口交货值的三分之一,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四)农民收入增加,贫困面缩小。 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090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4.6%,比197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34元增长14.5倍。199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为5000万左右,贫困地区也在逐渐缩小。 二、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存在的突出主要问题 (一)灾多损失大,灾后重建困难多。 1998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入夏以来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持续时间之长,投入人力、财力之巨、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1998年全国受灾农田6亿亩以上,成灾2亿亩,绝产5000万亩。水利、农业基础设施损毁极为严重。生产自救、灾后重建,恢复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囿于资金、物资等方面的原因,困难多,任务相当艰巨。眼前的目标是如何努力保障千百万灾民温饱和过冬问题。 (二)农副产品价格下滑,市场疲软。 由于农业产业连年丰收,农副产品供给充足,1997年出现全国性的农副产品价格下滑。据农业部农研中心提供的信息,1998年1月,三种粮食(大米、玉米、小麦)全国集市平均价为每公斤1.7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8%。大米每公斤2.28元,比1997年同期下降16.2%,小麦每公斤1.46元,比同期下降11.2%,玉米每公斤1.44元,比1997年同期上升4%。同期,全国集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的市场价格也不同程度下滑,许多水果、蔬菜烂在产地而无力外销。连年丰收后,许多地区出现仓储不足,收购资金短缺,运输不畅等问题。加上部分国有粮食企业扮演双重角色,以完成政府市场保障和保护农民利益为借口,最终实现企业盈利为目的,进行逆向运作。粮食丰收时,不积极收购,而是低价竞销,也加速了粮价的下滑。尽管中央采取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除定购粮部分外,许多地区很难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使粮价持续下滑。另外,棉花生产流通也存在许多问题。棉花是“八五”期间播种面积和产量惟一没有完成国家计划的产品。当前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明显下降。到1997年底,积压在棉农手中尚未售出的棉花占总产量的40%。山东省1997年总产棉花700万担,到年底仅收购311.14万担,不足半数。由于国家对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限产压锭,供销社棉花大量库存积压,主渠道销售不畅,资金难以回笼,许多供销社两年前收购的棉花至今尚未售出,仅利息一项就压得喘不过气。在棉花流通中,供销社和棉麻公司的双重身份也造成许多矛盾和障碍。供销社和棉麻公司既要承担政府职能,保护农民利益,做到“不停收,不拒收,不限收,不打白条”,又不得不考虑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疲软时,供销社和棉麻公司对棉花不是拒收,就是压级压价,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