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幅漫画:在美国硅谷大街两旁的树上,到处都蹲着风险投资家,只要有谁喊一声:“我有项目!”立马儿就会有人从树上跳下来给你投资。硅谷的成功,离不开美国社会发达的风险投资业。 去年下半年以来,以一批带有风险投资性质的公司或基金在北京陆续成立为标志,中国的风险投资业终于在人们焦渴的期待中诞生了。 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真的是很快。在一两年前还仅仅挂在专家嘴上的“风险投资”,如今已是几乎家喻户晓了。 就在最近的几个月里,北京闪电般地出现了一批以风险投资冠名或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或基金。它们是资本金达3.1亿元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规模达5亿元的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规模2亿元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资担保资金、总额1亿元的北京新技术企业担保风险金等,到目前为止,北京此类风险投资资金总额已达到11亿元,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成立如此众多名目几乎相同的基金和公司显然不是一个巧合,它明确地揭示北京将把发展高科技、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列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风险投资颇受青睐 人们也许还记得,就在去年两会召开之时,由民建中央提出了一个“政协一号提案”——“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其核心即是发展风险投资,鼓励和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这个“一号提案”引起了从上到下的一致关注。随之而来,各种介绍西方风险投资业的文章也屡见报端,人们以一种欣喜和惊奇看待这一陌生的事物,憧憬着它能成为中国经济快车的润滑剂和推进器。 北京也是如此。多少年来,作为首都的北京一直在为其经济结构布局而困扰,从而直接导致了北京工业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直到去年年初,北京市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尽管各方对“首都经济”的内涵理解不一,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达成共识,即首都经济是以首都的区位优势为依托,以知识经济为内核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既然如此,提倡风险投资也就成了应有之义。 北京在高新技术领域启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开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科研机构众多,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和中央部委科研院所云集北京;二是科技人员密集,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二分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百万的专业人才;三是每年诞生上百项科技成果,在全国发表的论文中有16%出自北京科技人员之手。 这笔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得到金融支持,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原北京市一位领导曾多次强调,北京不缺资金,而缺好的项目,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随着融资渠道的日渐增多,资金问题的解决确实要比几年前容易一些。去年年中,在北京金融学会召开的首都金融界探讨为发展首都经济作贡献的研讨会上,北京一家银行的行长还在担心,今年下达的信贷任务难以完成——原因并非银行惜贷,而是担心贷款回收困难,变成新的包袱。而在去年11月召开的海淀试验区新技术推介会上,金融机构对于高新技术项目的热情也颇令会议举办者吃惊。北京市科委主任邹祖烨还感叹:过去他总是带着新技术企业找银行要贷款,现在“财神爷”整天追着他。从这方面看,北京的资金的确很充足。 但充足的资金不一定能够充分地贷出去。上述那位银行行长的担心一直是银行家们心头的一块石头:贷款风险。 这种担心显然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心有一些距离,高新技术产业一向是高风险的项目,想钓到鱼,就要准备被鱼儿吃掉饵,而这一点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银行都难以接受的。 于是风险投资应运而生。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北京市通过各种渠道成立了大大小小五家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总规模达到11亿元。按照北京市商业银行提出的运作方案,在初期为确保稳妥,担保贷款以1:5的比例运作,即100万的担保金可以贷款500万,那么在近期内,北京可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资金规模就可达到55亿,它相当于四通利方公司赖以发展壮大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金额的100倍。 而这仅仅是开始。 一种目的两种模式 曾有人描绘过这样一幅漫画:在美国硅谷大街两旁的树上,到处都蹲着风险投资家,只要有谁喊一声:“我有项目!”就会有人从树上跳下来给你投资。若干年后,项目成功,风险投资家可以从股权转让和项目自身的收益中获得巨额回报。 这只是一幅漫画,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达,人们甚至把硅谷的成功归结于风险投资。 但在我国,在北京,风险投资还仅仅是个雏形。到目前为止,这几家风险投资机构刚刚进入运行阶段。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担保资金为科利华软件集团首批800万担保资金开始启动不久;由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推荐的6家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将与中投保、首创及北京市商业银行签订风险投资协议。而其余风险投资机构尚未见有具体动作。 在北京已经建立的5家风险投资机构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类,一为风险投资公司,一为风险投资担保金,二者虽名称相近,但运作方式却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