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农村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开拓农村市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进一步认识到开拓农村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决定了市场的开拓有别于发达地区,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市场开拓的梯度推进尤为重要。 一、农村市场开拓的基点:在于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建立完善的商品流通网络和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以小城镇为基础,以县城为支点,构筑新型的流通网络。 小城镇是经济流量自然形成的集散地,农民的农产品交易大多在此完成。但是,农村购买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衣着等重要商品主要集中在县城,因此,新的流通网络必须是以小城镇为基础,县城为支点,现代流通方式为主导,并且简便、快捷和有效。(1 )抓好县级商业的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建设大型工业品物流(配送)中心,扩大和增强城市工业品对农村市场的辐射,提高国有商业企业组织农民发展商品流通的能力。有条件的大型批发企业,可充分利用与生产企业的传统联系,直接面对和服务于农村批发和零售网点,开展商品配送,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商品配送中心;(2 )城市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同当地商业企业合作,在县城及小城镇开办分店或连锁店,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商品;(3)建立健全销售维修,配件供应, 技术咨询“一条龙”的服务体系,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4)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 商业企业与供销社密切合作,利用供销社的销售渠道,共同做好日用消费品下乡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农副产品的收购、调运。 (二)发展中介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使农民增加收入,能有更高的购买工业品的能力,首先必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先进生产技术的提供和指导,市场消费信息等。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保证农民生产的产品能销出去。近几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下都很重视,但是,从事农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仍然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使得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农副产品销售难的情况比较严重。要解决农副产品流通问题,可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连接农民生产与城市消费或出口的中介组织,如日本的农协,欧洲的农民生产合作社,英国的市场公司等,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保证农民的产品能够顺利实现。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的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农村普及家电产品和运输工具的前提。加快农村电力、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既能缓解农村居民服务性需求对社会构成的压力,也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家电类商品在农村销售。首先需要加大政府在农村电站,输变电设备和线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同时,鼓励农民集资办小水电,共建小水塔,尽快解决农村家庭家电消费所需的电和水。农村电网建设的资金来源,可采取国家出一点、农民集一点、银行贷一点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筹集。 (四)制定针对农村消费的鼓励政策。 目前我们国家所采取的扩大消费及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的措施,主要考虑的是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无论是汽车进入家庭,还是住宅的改善,也无论是从购买力,还是从促销手段,改革措施等方面均是考虑城镇居民而相对忽视了农村市场。现实告诉我们,在当前城镇居民面临下岗失业,收入预期下降,消费信心不强的情况下,更应加大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机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对农民购买收割机、耕种机、手扶拖拉机等,采取县里补一点、乡镇贴一些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对于贫困地区,农村消费比较集中的建房及购买农机具,完全可以采取低息贷款及赊销政策。据调查,在当前农村投资及消费对象中,改善住房条件,建设新居仍是多数农民的选择。因此,住房建设不仅是城镇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的住房建设也是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组成。对农民住房建设应采取低息和鼓励的措施。 (五)适应农民需求结构,扶持农村适销商品生产。 农村欢迎的是经济耐用、质量有保证、功能简单实用、操作简单易学,适用于农村简陋环境的商品,而不是片面追求时髦和高档次等一些花哨但不实用的特殊功能的商品,这是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因此,生产厂家要注重农村居民的一些特殊需求,开发一些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或对现有商品作一些必须的改进,以适应农民的需求。不能把适合城市市场的商品简单地搬到农村销售,也不是简单地降低价格,根据当前农村市场的特点,一是要有重点地引导和扶持农机生产,发展既有适用于专业化服务的,也有适合农民家庭使用的大、中、小多种类型的农机具的生产。二是继续扶持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大对优质化肥生产的支持力度。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更多地面向农村,生产农民需要的中低档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