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20世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及其产业的迅速崛起,使世界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也对人类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如何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加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素质方面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主要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即“内忧”、“外患”。 所谓“内忧”是指我国目前一方面国民整体素质较差,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对国民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先看我国国民素质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2岁~15岁的青少年中10.2%是文盲,15岁~19岁人口中将近有一半没受过初中教育,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到44%,小学文化程度占37.2%,全国文盲半文盲总数在2亿人以上。人口多是我国第一大国情,而巨大的人口中有相当的落后部分在从事低级的生产,这才是我们发展所面临的真正负担。再看看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199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2.1%,研究与开发经费占0.5%;而在1990年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其当年GNP的5.3%,研究与发展经费占2.9%。日本在1989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其当年GNP的4.7%,研究与发展经费占2.8%。若考虑到美国和日本的GNP总量与我国的差距,那么我国在教育和科技上的投入与它们相比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低的国民素质导致愚昧,更为利用愚昧的人提供了土壤,使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如最近的轰动全国的假酒案;低的国民素质导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有效地推广应用,导致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导致提高国家竞争力步履维艰。国民素质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谓“外患”是指发达国家和后工业化国家一方面重视本国国民素质的教育,使我国国民素质相对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推行吸收国外优秀人才的政策,导致我国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以美国为例,美国总统克林顿早在1994年签署名为“为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文告,将“为21世纪造就最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和“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列为美国五个战略目标中的两个,将“2000年的目标:教育美国”列入政府的议程。在克林顿的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又将教育放在首位,将教育作为政府今后4年的首要优先任务,提出:给美国人提供我们在一个新的世纪将需要的教育机会。并提出了具体目标。与此同时,美国继续推行大量吸收外国优秀科技人才的政策。仅在1994年美国共授予4万多博士学位,其中非美国公民占32%,而华人占到10%以上。人才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将随着科技竞争的发展而日趋激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了网罗国外人才,都再次修订了移民政策。而中国在这方面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据1997年1月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7万,然而27万人员中只有9万余人学成回国,人才流失触目惊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其他国家日益重视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我们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十分落后的国民素质状况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在认识国民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形势更加令人担忧。 误区之一,认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不关系到成年人。素质教育应该是终生教育,不仅包括对青少年在校期间的系统教育,也包括对成人的继续教育。由于这种误区的存在,导致我国继续教育开展不够,对职工的在职培训重视不够。 误区之二,认为国民素质教育就是智力教育,过分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素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一个人的体力、智力、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那么素质教育也应该是一项综合教育。因此,在实施国民素质教育时应是全面的,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加强某一方面的能力,从而满足社会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需求。 误区之三,认为知识无用,提高素质也没有什么用。应该说在我国目前的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使人们产生一些困惑。以北大物理系为例,全系现有195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33人,其中博士学位22人,但是22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平均每月从国家和学校领到的工资收入仅为516.8元,低于北京市职工平均收入水平。这种高素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应该说并不代表主流,更不代表世界发展潮流,但却足够让人深思。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仅影响成年人对知识的态度,对素质的看法,甚至导致某些地区学生入学率的下降、辍学率上升。 误区之四,认为我国目前已经人才过剩,不用花大力气去提高国民素质。在我国部分大城市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使一些人认为我国目前人才相对过剩,对我国国民素质持乐观的态度。诚然,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此不想作过多的讨论,但是,以下一组数据却足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在我国3亿职工中,15万名职工中才有一名高级技师,70%的职工仅受过初中以下教育;我国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人,而同期的韩国为420人;我国每百万人口中有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对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中国不用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呢? 误区之五,决策者重视眼前利益,没有将国民素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教育是以一个政府行为为主的事业,因而政府决策者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应该说是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的,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全面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是问题主要在于落实,不少地方主管干部只顾眼前利益,注重短期行为,过多考虑自己的政绩,对本地区的长远发展考虑不够,没有将提高本地区人口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抓下去。当然这也对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考核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