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两个战场在战役上的配合基本停止,战略配合关系依然存在,可在相持阶段后期(1944年后 ), 这种战略上的配合关系进一步被削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战场的相对的发展趋向: 一、解放区战场在战略合作关系中主导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与上升。针对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新的进攻,为牵制、消耗日军兵力,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解放区战场在“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依华北、华中、华南渐次对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势,这一攻势是抗战开始以来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动性攻势,其普遍性与连续性可以说是空前的,从时间上说是由春季到冬季,贯串着全年,从空间上说是由华北到华南于敌后战场的各个地区。 二、国民党战场战略配合地位的进一步下降。相持阶段后期,从两个战场的关系上来说:一方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相对减轻了解放区战场的压力,另一方面,敌后解放区战场最大限度地牵制、消耗了日军兵力,也有力配合了正面国民党战场的作战;从两个战场的战绩比较来说,“一个是前进,一个是后退;一个是胜利,一个是失败;一个是增强,一个是削弱”。很明显,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对敌的不断打击、牵制和消耗,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对于正面国民党战场的配合与援助,则正面国民党战场的情形更不知要严重到何种程度。两个战场完全相反的趋向,说明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关系进一步被削弱了。 三、国民党战场对解放区战场的进一步限制和解放区战场的反限制斗争。既需要依赖解放区战场的战略配合,又极力企图限制解放区战场的发展,这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对待解放区战场政策两重性的体现。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特别是随着解放区战场对日局部反攻的胜利发展和人民抗日武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壮大起来,国民党限制解放区战场的一面就越加抬头。在此之前,国民党曾企图用“军事解放”的方法来解决“解放区战场问题”,但事实证明并未奏效,因此借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又乘机策划以“政治解决”方法解决“解放区战场问题”,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国共两党的谈判和国民参政会施加压力,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限制解放区战场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限制解放区战场的范围。 随着国民党“限共”政策的恶性发展,国民党战场对解放区战场的战略配合作用日益削弱,并成为解放区战场进一步发展与迎接战略反攻的主要障碍。本已十分脆弱的两个战场战略合作关系再次面临严重危机。针对国民党方面“政治限共”与“军事限共”的双管齐下,解放区战场针锋相对,始终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使得两个战场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这种“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与较量中得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