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淮海战役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可喜成果,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淮海战役研究的概况 1988年,值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等6家单位于10月23日至28日在徐州联合召开了“纪念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大会论文的作者,多学科、多视角地研究淮海战役,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巩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会议领导小组成立了编委会,会同《淮海论坛》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了《纪念淮海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专辑》。这是迄今为止研究淮海战役内容较为全面、水平较高的一部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专辑。 学术讨论会的不断召开,论文的相继发表,全面推进了淮海战役研究,提高了研究的整体水平。 二、关于淮海战役的决策特点与指挥艺术 正确的决策是胜利的基础。淮海战役的决策特点与指挥艺术是许多学者研究探讨的问题。 宋学文认为,淮海战役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共同商定的。有的决策根据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作了重大修改,甚至作了根本性调整。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其作用和贡献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岳刚礼认为:淮海战役的决策具有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决策目的明确,二是决策目标坚定,三是决策形式多样。杨丹伟认为:淮海战役中,我军决策人员凭借着深厚的军事修养,遵循理性原则,时效原则和系统原则,制定出战役计划。经验决策的计划经过科学决策系统的补充、完善,使其决策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研究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姚杰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审时度势,在紧紧把握和全面分析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基础上,审慎地、不失时机地下定与敌进行决战的决心。二是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三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相结合。四是组织连续作战。五是策划有我工作基础的敌军在最有利的时机举行战场起义。不少学者还对邓小平、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艺术进行了研究。 三、关于淮海战役的整体作战效能 向守志从五个方面对淮海战役的整体作战效能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一是确立了正确的指导全局的作战方针、原则,统一了参战军民的思想和行动,两大野战军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强化了整体向心力。二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而又灵活的指挥,增强了战场整体控制力。三是把握战场重心,协调运用军队的“聚散力”,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包围、聚歼、阻援、打援,把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实现了整体高效能作战。四是充分发挥我军政治优势,形成了整体作战的强大动力。五是实行一体化,力量组合,即组合优化了我方作战力量及其相关的作战要素,形成了最佳的整体结构,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王宝付认为,在淮海战役中,我军通过运用作战谋略,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大规模的谋势造势,掌握着运用力量的自由权,对达成战役企图起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在以往的淮海战役研究中,人们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简单论断为民心丧尽,腐败无能。近1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客观分析。 傅光中的2篇论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是不知战之时,择战时间错误。蒋介石在解放军作好一切进攻准备而主动寻战的时候打,是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二是不知战之地,错误地选择了决战地点。徐州虽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但四面丘陵之间有几道敝开,自古也是易攻难守之地,尤其在重型武器广泛使用之时,要固守徐州更加困难。三是用人不当,选择将帅错误,刘峙能力平庸,却被任命为徐州“剿总”主将。四是蒋桂两大派系在淮海决战前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给国民党军的作战指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赵培英认为:淮海战役期间,美国政府认识到蒋介石政府已无力挽回失败的局面,不如“换马”,以便和共产党重开和谈,有可能赢得喘息机会,保住长江以南的地盘,以维持美国在华的利益。由于美国政府不支持和国民党统治区内人民的反战斗争激烈,从而促进了国民党政府军的精神支柱彻底崩溃和社会心理的失衡。 对导致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失败的经济原因过去还几乎无人涉及。应尔玉的论文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论述。一是淮海战役的前夕,南京政府面临经济总崩溃的局面,表现为民族工业迅速萎缩,工厂、商店纷纷倒闭,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国统区农业生产破坏严重,沉重的赋税负担,战争的破坏,美货的倾销,使农民苦不堪言;滥发纸币,导致急剧通货膨胀,经济迅速走向总崩溃。二是经济崩溃制约着蒋介石的军事活动,影响其对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和进程;经济崩溃迫使各阶层人民为生存而斗争,这一斗争,严重削弱了国民党的后方力量,制约了其军事行动;经济崩溃使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物资供应极端困难,大部分部队陷入缺衣少食,不击自溃的局面。经济是军事的资源,政治的命脉。关于淮海战役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还应继续深入下去。 五、关于国外研究淮海战役的情况 国外的军事科学和史学工作者十分重视对淮海战役的研究,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多次来到我国的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访问探讨,向我国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取胜的?国民党军为什么会败得这样惨?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在这个战役中兵力越打越多,兵员是如何得到补充的?人民解放军在激烈的战斗和巨大伤亡面前是如何维系旺盛的斗志的?以落后的农村经济和运输条件,人民解放军是如何解决庞大的物资需求和伤员转运救护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