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名肆虐神州十年,造成全民族巨大灾难的那场政治大风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那场史无前例大风暴的亲历者,一些人是带着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时刻难以忘却;另一些人则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兴奋点的转移,而逐渐淡忘。至于“文革”后的出生者,包括年轻的大学生们,对那场大风暴所知甚少,视为难以理解的笑话,甚至不知“文化大革命”为何物者,亦非个别现象。对于这样一种状况,一些人视为正常,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历史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人则衷心希望把这段灾难史尽快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而且唯恐其不快,并尽力去促成对其淡忘,例如不准讲,不准发表文章之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迅速淡忘的状况很不应该,很不正常,甚至发出痛心疾首的强烈呼吁,要求从大灾难中充分吸取教训,充分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切莫轻易地把“文革”淡忘掉。这种尖锐对立的不同见解,表达着对当今研究“文革”史意义的不同认识和判断,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呼声 让我们首先听听那些饱经风霜而又充满社会责任感的长者们的严肃思考吧! 中国文坛泰斗,老作家巴金在自己的回忆录《十年一梦》中说:“有人说:‘我们应该忘记过去’,有人把一切都推给‘文革’,有人想一笔勾销‘文革’,还有人想再搞一次‘文革’;有人让‘文革’弄得家破人亡,满身创伤,有人从‘文革’得到好处,至今还在重温旧梦,希望再有机会施展魔法,让人变‘牛’。所以听见唱‘样板戏’有人连连鼓掌,有人却浑身战慄。拿我们来说,二十年之后痛定思痛,总得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严肃地对待自己,想想究竟我们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大家都应该来一个总结。最好建立一个博物馆,一个‘文革’博物馆。” “应该把那一切丑恶的、阴暗的、残酷的、可怕的、血淋淋的东西集中起来,展览出来,毫不掩饰,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牢牢记住。不能允许再发生那样的事。” “为了那可怕的十年,我们也应该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有一个交代。” 学术界的一代宗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中这样说: “蹲过牛棚,有这种经验而又能提笔写的人无虑百千。为什么竟都沉默不语呢?这样下去,等这一批人一个个遵照自然规律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些极可宝贵的、转瞬即逝的经验,也将随之而消泯得无影无踪。对人类全体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对有这种经验而没有写出来的人来说,这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最可怕的是,我逐渐发现,十年浩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人们已经快要把它完全遗忘了。”(5页) “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以千百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6页) “在这一场空前绝后(我但愿如此)的浩劫中,我们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所受的损失可谓大矣。这一笔账实在没有法子算了。不算也罢。我们不是常说,寻求知识,得到经验或教训,都要付出学费吗?我完全同意这个看法。可是,我们付出的学费已经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我们求得的知识,得到的经验或教训在哪里呢? 我的回答是:吸取了一点,但是还不够。 我个人一向认为,‘十年浩劫’是总结教训的千载一时的好机会,是亿金难买的‘反面教员’。从这一个‘教员’那里,我们能够获得非常非常多的反面的教训;把教训一转化,就能成为正面的经验。无论是教训还是经验,对我们进一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都是非常有用的。”(209-210页) 作家与学者观察问题和阐述观点的角度和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但关心的问题和集点则是完全一致的。巴金先生和季羡林先生共同反映了思想界的老前辈对“文化大革命”亲身经历的强烈感受,也反映了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说上边两位老先生的话还表述得比较委婉,那么,著名社会科学家于光远的话则直截了当一些。他尖锐地说:“像对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教训实在不应该忘记。我一直主张把文革这段历史讲透彻,讲充分,不要有一点含糊,更不要有一点粉饰。”(《文革中的我》第134页)他还说:“人是不能不懂得历史的,一切科学判断都是从历史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就是在对当前现实问题的研究中,考察的事实都是过去了的东西,都是在此时此刻这个时点之前的。严格说来也已经是‘历史’。淡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不能使这种淡化太过份了。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知识的传播工作,就是防止淡化得过份。而现在文革这段历史淡化得太快了,是不利于我国的事业的。”(同上书,第154页)我对于先生的论断甚有同感。 本来引述了三位名家上述的话,作为一种观点和呼声的说明,似已足够了。但还有一些精彩的表述,我很不愿意它们被埋没,所以下边再引用一段: “至今牵绊改革双足的,仍有许多是深远的来自‘文革’的结实的丝缕,不管是看得见的体制上的,还是看不见却牢牢潜在人们意识里的,而一切看得见的都存在于看不见的之中。我们民族也许苦难太久太深,总是避讳言之不吉,而放弃教训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第430页)那么,怎么办呢?这位作家认为,中国要想真正的进步,必须永远不忘记“文革”这个历史怪物和政治怪物,正视它、反省它、唾弃它。尽管“文革”已被处死,它的幽灵尤存未泯。只要产生“文革”的土壤未被铲除,谁也无法保证“文革”永不再来。这是作家冯骥才的大声疾呼。虽然在某些人看来,这也可能是危言耸听,但是,谁能说这种看法没有一定的道理呢?谁又敢断言,产生“文化大革命”的土壤已经清除干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