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组派从1928年冬正式成立,到1931年1月被迫宣布解散,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为了打倒蒋介石,改组派违背自己“铲除一切新旧军阀”的主张,联合了全国南北各军阀,集合了国民党内反蒋各派系的官僚政客,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了两年多的厮杀。但是,结局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蒋汪合流,蒋汪两个集团瓜分了国民党的党政军主要职位,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顾孟余任铁道部长,陈公博任实业部长、中央民众训练部长。其余改组派领导成员和主要骨干分子均得一官半职。这个结局是对改组派“重新改组国民党”,“重新整饬担任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大本营”纲领的最好诠释。这个结局同改组派的政治主张相比较,是多么滑稽可笑!改组派对蒋介石集团的丑恶面目、反动政策揭露得愈彻底,“改组国民党”的口号喊得愈响,改良主义的政治经济主张宣传得愈起劲,就愈衬托出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多么虚伪。实际上,改组派用自己的实践彻底否定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宣告:他们的一切政治主张不过是他们进行政治斗争时的一个幌子,是一场政治赌博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分析改组派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历史过程,从它的组织成分、政治纲领、主张及其活动来看,改组派不仅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而且连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奉行者的资格也够不上。在它同蒋介石博斗两年多而分得一瓢残羹后,就彻底抛弃了许多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和要求。所以,当汪、陈等借改组之后,行争权之实的卑鄙目的在实际政治活动中充分暴露出来以后,那些原来抱有幻想,希望跟汪、陈对国民党作一番改组事业以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受骗后便纷纷掩鼻而去,使改组派又因失去群众基础而自行瓦解。 不仅如此,“反共”也成为改组派政治主张及其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篡改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否定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并以煽动性的语言污蔑攻击共产党不惜“采取暴力到处杀人放火”,一旦获得政权“便把人类杀死四分之三”云云。当然,当时的改组派在反共问题上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倒蒋夺权。他们反共的叫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政治上取得主动,站稳脚跟。当然,当他们争得统治权后,反共将是不遗余力的。 那么,改组派的阶级实质究竟是什么呢?诚然,改组派是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矛盾和斗争中产生的,是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官僚政客、失意军人,拉拢一部分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欺骗一些幻想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青年知识分子而组成的与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集团。其政治纲领和活动的最高目的是以汪代蒋或汪蒋合作,并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和南京政府。他们只是幻想在保持国民党统治的前提下,由他们掌握大权,实行某些改革,使国民党“强健起来”,使中国的政治走向资产阶级民主化,以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幻想反映了跟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而又什么都没捞到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因此,改组派实际上同蒋介石集团一样,也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只是在同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利中暂时失利的一个在野反对派。周恩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就曾深刻地指出:“南京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另外还有不满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对派,这是当时的第三营垒。这个营垒……是统治阶级营垒中的反对派,是政府的反对派。第三营垒开始是改组派,以后改组派跑进政府。”这是对改组派性质的科学分析和概括。事实上,改组派从产生到消失,都是沉浮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权利斗争之中,作为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一个派系而存在的。它在历史上消极、反动的作用是很显然的。虽然有一个短暂的时期,它在揭发和暴露国民党统治集团特别是蒋介石集团的丑恶面目方面,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有些人脱离了蒋介石集团的影响,其中有的还起来与之进行过斗争。在当时革命与反革命两个营垒尖锐对立的情况下,它虽促使一些人脱离蒋介石集团的影响,却增加了他们对整个国民党统治的幻想,把那些有革命要求的人,引上了斗争的歧途,从而削弱了真正的革命力量。如果把改组派那点有限的积极作用,同它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争斗所造成的人民痛苦、民族灾难相比较,那就更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