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十年,是国民党确立并加强在全国统治的时期。一方面,因亟需各种专门人才,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亦重视了留学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连年内战,财政入不敷出,派遣留学生难以以中央为主,不得不采取多种途径,由此造成了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留学生派遣途径的多样性。主要是: (一)中央派遣党员留学生 为培养“党治”人才,1929到1931年国民党先后派遣几批近百名党员出国留学。这种党员留学,有别于普通留学教育,它不是由教育部门具体办理,而是由国民党中央直接组织进行的。1928年7月,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务委员会上呈国民党中央,建议考选一批有“革命”历史的党员出国留学,“俾学成归国得以发扬党义,实现党治。”(注:国民党中央训练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722-1401。)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训练部部长丁惟汾提出的《革命青年培植及救济案》,决定“对于努力革命工作,确有成绩之同志,考选其学有根底者,派遣各国留学。”不久中央训练部草拟了《失学革命青年救济规程》,经中央组织部会核,提交12月27日的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规程》规定“本党党员入党满三年以上为党奋斗确有成绩身体健全绝无嗜好而无力就学者,得由其工作所在之县或与县同级之党部审查认为确实后,呈请中央执行委员会详加考核,分别补助学费入国内相当学校或派往外国留学,此项补助费由中央特筹专款办理。”“派往外国留学之学生必须为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之毕业生。”(注:《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部通告》第二号,《中央日报》1929年3月12日。)根据该规程,随即派遣李蔚唐等27人赴国外留学,内除陈杰、于振瀛二人因故未出国外,计放洋25人(注:《中训部公布中央派遣留学生统计》,《中央日报》1930年3月27日。)。 接着中央训练部会同中央组织部草拟了《失学革命青年救济规程施行细则》,经1929年2月14日的国民党197次中常会通过。7月22日国民党三届26次常会又议决“资送革命青年办法”五则:(一)名额一百名;(二)学科以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为主;(三)国别德美;(四)方法考试;(五)年限以所入学校毕业时间为限(注:《中训部办理派遣党员留学之经过》,《中央日报》1929年11月1日。)。会议还通过了《中央派遣党员留学考选会组织规则》。据此,9月19日国民党36次中常会推举蒋介石、胡汉民、叶楚伦、何应钦、戴传贤、陈立夫、刘芦隐7人为考选委员会委员。该会从1929年10月18日成立至12月25日撤销,其间开会10次,对外发布通告14号,具体主持领导了考选活动。至12月,投考党员203人,经审查合格者135人,到场应试者80人。一试、二试之后,经过试卷(占60%)和“革命”历史(占40%)评定,录取徐季吾等70名,其中24名外语成绩较差者须经补考合格后方准出国。 国民党对党员留学生的管理,较普通留学生严格得多,其人数虽少,却专门成立了中央派遣留学生管理委员会,对其单独加以管理,并具体办理了考选党员留学生前后三批的放洋事宜。外语合格的46人于1930年2月15日由上海出国,是为第一批。余下的24人,1930年6月补考外语合格者13人,另有补行全部考试的3人皆被录取,其中1人需补习外语。这样,这次合乎出洋条件者15人,除熊韶筠因分娩推迟放洋外,皆于8月21日由沪启航,前往美国,是为第二批。1931年3月又举行了第二次外语补考,参加者9人全部及格,4月放洋留美,是为第三批。国民党考选党员留学,前后三批,共计70名,如加上1929年3月未经考试出国的25人,则合计为95名。 党员留学生从志愿学科看,主要为政治、经济,理工科较少,反映出主要为培养“党治”人才的派遣目的。而留学国别主要集中于美国,95人中有70人,约占74%,这与南京政府亲美外交政策相一致。留学党员的最显著特点是具有实际工作经历,几乎全是担任过一定职务的党务人员,多数正在或曾在中央党部、省党部任职;留学党员在留学期间除完成学业外,还负有宣传“本党主义”、搜集国外情况等特殊使命;由于政治活动的牵扯,自然影响专业的学习,“只知奔走呼号,不务实际学问”,这是当时社会一般人对此辈党员留学生的总体看法。当然,发愤读书者也不乏其人。另外,党员留学生有较强的凝聚力,毕业回国后便组织同学会,以效忠于“党国”。国民党对党员留学极为重视,不仅党政军要员亲自参与组织考选、管理,而且于放洋前和回国后通过训话、讲演、谒中山陵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 (二)陆军留学生和海军留学生 南京政府建立后,国民党新军阀为巩固其专制统治,自然十分重视军事留学教育。军事官费生之派遣与管理,原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自1928年8月废除军事委员会后,即移交训练总监部主管。该部鉴于过去办法之紊乱,遂拟定军事留学生划分办法,在此基础上,1929年4月国府明令公布了《陆海空军留学条例》,对军事留学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军事留学主要是陆军和海军。陆军留学方面,由训练总监部主管。1929年5月,中央军校校长蒋介石,拟送学生百名赴英美德法留学,为期6年,特令军校第6期毕业生在各队前20名者应试,及格者48人,后有44人放洋。1929年8月,训练总监部公布了《军事留学计划》,拟定“自本年度起,每年考选欧美日留学军事员生60名”,学员学生各半(注:《中央日报》1929年8月19日。)。曾准备于11月底招考,但因政府财政困难,不得不延期。1931年2月,训练总监部又颁行了《考送陆军留学员生办法》,计划本年份考送70名,其中留学英美各5名,其余留日,分四期举行考试。次年8月训练总监部规定,本年度考送英美留学生各5名,定于9月间举行考试。30年代以前,陆军留学生一直以留日为多,士官学校是其集中之所。据统计1911-1931年间毕业于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总计达769人;九一八事变后,重点转向德国,1931-1937年间毕业于士官学校的仅119人(注: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第230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