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I06 作为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我们选择了文学精品战略的实施现状作为我们的科研项目。在1998年3月,我们开始了一项调查, 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发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调查问卷》800份,至6月初,陆续回收470份。我们设计的问卷,以“实话实说”, “提供准确信息”为宗旨,470份问卷,绝大部分都做出了认真的回答。这470位读者,除去一些回答的缺项外,可统计的自然状况为:354 位学文科(含文学、文秘、法律、经济、社会管理学、哲学、外语……等多种学科),84位学理科(含数学、物理、土木、化学、化工、林业、生化、水电……等多种学科),有40名硕士和攻读硕士的研究生,在校大学生(居多)之外,还有许多人从事记者、编辑、大中学教师、图书管理、会计、工程师、行政管理等工作;其中,30岁以下的读者有369名,31~50 岁的为31名,50岁以上的8名。我们将调查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归纳出三个问题:一、对《白鹿原》的接受状况和评价;二、20部获奖作品接受综述;三、他们这样认识茅盾文学奖。现分述如下。 一、对《白鹿原》的接受状况和评价 在470名读者中,读过《白鹿原》的有270人,占总数的57.4%,其中56人自己购买了作品,占总数的11.9%。还有141 人听说有这么一本书,占总人数的30%。对该书一无所知的只有59人,占总人数的12.6%。在大专以上文化水准的读者中读过作品的人数超过一半,应当说作品的普及程度相当高。购买的人数也超过1/10,在读书人忙于生存、 收入并不乐观因而购买文学作品人数锐减的当下,这个销售成绩是非常了不起了。相信在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更为浓厚的沿海地区,这个数字只会有增无减。这样高的接受比率,应该说为调查提供了较高的可信度。 就我们视野所及的评价意见,对读者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询问,内容、结果及结果在读过作品的读者中所占比率如下(部分答案有缺项): 询问内容(用打√×表示意见) 打√(比率) 打×(比率) A.这是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传世 106人,39.3% 115人,42.6% 之作,有一些瑕疵,修改后可以获奖 B.对这部作品历史观和性描写的意见 113人,41.8% 97人,35.9% ,属于受众的误读所致 C.这部作品存在的问题,改动几千字79人,29.2% 128人,47.4% ,不可能纠正 D.这部书销售数百万,说明人们非常84人,31.1% 136人,50.3% E.这部书销售数百万是因为它的出现 152人,56.3% 78人,28.9% 正好赶上大陆出版社开始以炒作形式 推出小说作品的时机,如现在推出, 不可能有这个销量 F.这部书的修改本会再次畅销 66人,24.4% 150人,55.6% G.这部书的修改本只有少数好奇者(125人,46.3% 97人,35.9% 有读者补充:研究者)会再去看,之后 很可能无人问津 我们认为,上面7问答案的统计至少有如下意义: 1.单纯以销售量为作品受欢迎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具体到一部作品,它的发行环境可能有一些特别的因素,对不同作品的接受进行比较评价时,应当排除不同发行起点的干扰因素。 2.专家评价初面世的文学作品时,对“传世之作”这样必须由历史验证的评价语言应当慎用或不用,因为阅读是一种有较强时效性的行为,一时看好的作品可能很快无人问津,赞誉过高可能连自己几年之后都难以接受,结果反而激发逆反心理,减弱作品的接受效应,好像溢美的广告词起着引发消费者疑心的反促销作用一样。“传世”是一种后世方有资格做出的、属于文学史家的评判概念。从调查结果分析,说《白》作属于“传世之作”,可能过于乐观,一部作品才获奖,就已有2/3的读者不准备再看或买,而且推测它可能将会“无人问津”,他们的判断又会影响更多人,这与历史上的“传世之作”的接受状况不大一样。 3.同样,对于“误读”,若由专家单方认为,亦容易引起受众反感。受众会问,为什么另一些作品我们就没有“误读”呢?我们的“误读”是否也说明作家有“误写”呢?而且“误读”与“需要修改”的确是矛盾的评判。有三位赞成《白》作获奖的读者在“修改后可以获奖”字样上打问号,并写出“为什么要修改?”这种疑问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读者误读,应引导误读者纠正其误,而不是修改作品去屈就“误读”;如受众没有误读或只有部分误读,那么一部好作品若是一个有机体,改几千个字就改正了诸如“历史观”这样的缺欠,怎么可能?因此,评奖时对有争议作品,专家不宜以“误读”对群众反映做简单评价,而应当就具体问题做出负责任和有说服力的学术阐释。 对于在全部20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的问题,有23人答《白鹿原》。其中5人附加解释说, 最深不是因为最喜欢,而是对它的炒作印象很深。20人表示最喜欢这部小说,28名读者把它列为“第二喜欢”的作品,即表示喜欢该作的读者共48人,在读过作品的读者中占17.8%。把《白》作列为20部获奖作品中最差作品的有12人,列为第二差作品的有1人,两数之和为读过作品总人数的8.1%。还有23人认为它思想艺术水平都很一般,没有什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