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一研究的历史进展看,经历了四个时期,即1949年之前为第一时期,1949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二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为第三时期,90年代以来为第四时期。 在研究的第一时期,主要表现为胡适同时代人对胡适文学思想的评议,并且,这种评议对象是随着胡适的文学思考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大致经历了对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和《尝试集》的评议,对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评论以及对胡适的古典文学研究的评议。胡适自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学运动以来,一直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人物,也成为学术界评议的对象。在当时就有不少评析他思想的文章和论集发表、出版。如,余之睿的《读胡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刊发于1917年5月《新青年》3卷3期), 是较早发表的评析胡适白话文学主张的文章;由胡怀琛编选的《〈尝试集〉的批评与讨论》(上海泰东书局1921年3 月初版)收录了当时人们对胡适白话文学主张和《尝试集》的评论。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人们对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册)较为关注,有不少评论文章。如,素痴的《评胡适〈白话文学史〉》(刊于1928年12月3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48期), 朱光潜的《替诗的音律辩护——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刊于1932年《东方杂志》第30卷1号)。1933 年上海辛垦书店出版叶青的《胡适批判》(上、下),该书第5 部分专门对胡适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批评。3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除了对胡适的白话文学主张、白话诗创作和文学进化论(主要围绕《白话文学史》展开)仍有文章进行评论外,还增加了对胡适的古典文学研究的评议内容。如,刘阶平的《对“蒲松龄死年辨”之论战的荒唐考证结语》(刊于1935年9 月《华北日报·图书周刊》第44期),谭彼岸《读胡适〈醒世因缘考证〉》(刊于1947年8月《宇宙风》第152期)等。这一时期对胡适文学思想各方面的评议,虽然还没有进入到文学史的系统研究阶段,但这些评议所代表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为后来的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多种历史参照。 1949年至70年代末,胡适在中国大陆成为批判的对象,胡适研究变成了政治上对胡适思想的讨伐。这种批判的代表,是5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第1—8辑,1955—1956年间陆续出版)。而海外这一时期倒是有不少研究进展。胡适生平材料搜集整理工作,如,胡颂平的《胡适先生诗歌目录》、《胡适先生西文著作目录》(均刊于1963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集刊》第34本),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胡颂平编撰的《胡适之先生年谱简编》(台湾大陆杂志社1979年3 月初版)和台湾远流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胡适作品集》等。研究方面,如,李敖的《胡适研究》(台北文星书店1964年3月初版), 费海玑的《胡适著作研究论文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年3月初版)等。 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是胡适研究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胡适研究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初期研究成果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1979年春,是胡适文学思想研究在大陆学术界恢复的开始。耿云志的《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在同年第1 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同时,蓝棣之的《中国新诗的开步——重评胡适的〈尝试集〉和他的诗论》(刊于《重庆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 章新的《胡适“五四”前后文学主张剖析》(刊于《复旦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易竹贤的《评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胡适》(刊于《新文学论丛》1979年第2辑至1980年第1辑)等也发表。这些文章主要围绕重新确立胡适的文学史地位而展开。进入80年代后,胡适研究逐步进入具体的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胡适生平材料的研究、整理。如,胡颂平编撰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初版)和胡颂平记录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初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的《胡适往来书信集》(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初版),《胡适的日记》(中华书局1985年9月初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选的《胡适红楼梦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 月初版)和《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编的《胡适著译系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月初版),石原皋的《闲话胡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季维龙、曹伯言合编的《胡适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5 月初版),台湾胡适纪念馆授权出版的37卷本《胡适作品集》(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6月初版),黄保定、 季维龙合编的《胡适书评序跋集》(岳麓书社1987年10月初版),陈金淦编的《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华文出版社1989年初版)等。第二,是一些专门的研究论著和论集出版。如,耿云志的《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颜振吾编的《胡适研究丛录》(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2 月初版),美国学者格里德(Jerome B.Grieder)著,鲁奇翻译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6月初版)。第三,出现了一批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专题研究论文。如,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胡适白话文学思想的价值(此文为胡颂平编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的序文)。周质平的《胡适文学理论探源》(刊于《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2期), 对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有较系统的研究。孟悦的《过去时代的“本文”:评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刊于1987年《读书》第11期)对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中所采取的文言/白话、死文学/活文学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文学史模式,提出了质疑。金性尧的《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刊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3 辑)对胡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特点和成绩给予评价。80年代的胡适研究不仅恢复了胡适研究的学术地位,而且确立了胡适研究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