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80年代至90年代是澳门散文创作走向收获季节。这时期的澳门文坛有长足的进步,而散文创作的繁荣是澳门文坛的一大景观。 80年代至9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发展期,这时期澳门散文创作的迅速发展有赖于澳门社会的稳定。1976年葡萄牙革命运动取得胜利,新政党提出对澳门不再履行殖民地政策,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平稳,人心安定,政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也迅速发展。1976年,中国“四人帮”垮台,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此后中国大陆搞改革开放,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开始发展,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澳门的稳定,华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许多华人逐渐参与澳门政府的工作,促进了华人社会的稳定。 由于澳门及中国大陆的社会稳定,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使澳门的经济也获得发展机会。从70年代末开始,澳门的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纺织制衣业、建筑业、皮革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较快,再加上澳门原有的博彩业、旅游业等经济支柱产业,使澳门经济形成现代经济特色。 由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澳门文化副业的迅速发展。澳门的教育、文化等也进一步深入发展。澳门的文学创作,尤其在诗、散文等方面开始走向繁荣阶段。 这时期澳门散文创作的繁荣首先有赖于本土作家文学意识的提高。从80年代开始,澳门作家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学交流。澳门作家在70年代曾有过“阮朗文学座谈会”,对作家们的文学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84年澳门举办“中国当代书画展”时,邀请香港作家原甸、东瑞、韩牧、陶然等参加,通过交流,使澳门作家意识到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自信心;1986年由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主办的“澳门文学座谈会”,这次会议作家们有更广泛的交流,不仅有香港和大陆作家参加,还邀请韩国作家参加,在座谈会上,鲁茂的《谈澳门的散文》、林中英的《谈谈我的创作体会》、金中子的《一九八五年的澳门散文》等对澳门散文创作作了回顾,并对澳门散文创作走向作了探讨,这对散文创作起了推动性作用。 80年代澳门散文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之以往有所突进,现实意识强了,表现手法更为多样了,与外界交流更频繁了,呈现出繁花怒放的景象。 在这时期,不仅在报刊上给散文创作提供更多的园地,而且作家们更注意文化积累,出版了一批散文佳作。 80年代澳门作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叶贵宝、苇鸣、黎绮华的小品文合集《三弦》、陶里的《静寂的延续》、梁荔玲的《风铃下》、李鹏翥的《澳门古今》、冼为铿的《谈文字说古今一集》、鲁茂的《望洋小品》等6本。值得一提的是, 鲁茂的《望洋小品》是澳门当代文学中本地出版的第一本个人散文集。 90年代澳门星光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散文,计有徐敏的《镜海情怀》、陈浩星主编的《七星篇》、林蕙的《有情天地》、刘羡冰的《南欧风彩·葡国教育》、凌钝的《一壶浊酒喜相逢》、林中英的《人生大笑能几回》和《眼色朦胧》、邓景滨的《语林漫笔》以及林中英主编的《澳门散文选》共9部。 此外,澳门基金会对出版事业也大力支持。澳门基金会是非官方机构,它致力于教育,鼓励科学研究,传播文化,发展社会,由吴志良先生主编的《澳门论丛》和《濠海丛刊》就是由该基金会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在9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唐思的《澳门风物志》、冼为铿的《谈文字说古今二集》、章文钦的《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等。 另外,在90年代澳门出版的记述镜湖医院院长柯麟事迹的传记文学《柯麟传》,以及游记《葡萄牙印象》、《世界奇观背囊游》和描写中国大陆的游记《足迹的幻化》等。 二 澳门的散文创作,除了出版以上各类散文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校园文学的勃发,为澳门散文创作增添了生力军。 澳门的校园文学主要是由本地大学生和在国外的留学生在本地校园刊物或本地文学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同时也包括在海外留学的澳门学生向本地刊物投发的作品与在本土出版的作品。 1985年3月,澳门东亚大学一群学生创办了“中文学会”, 其宗旨是提倡中国文化。 1983年6月,中国大陆散文家秦牧从广州到澳门访问, 他与当时东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云惟利博士、《澳门日报》总编辑李成俊先生、副总编辑李鹏翥先生等人举办座谈会讨论文学创作问题。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澳门应该办一份纯文学副刊。于是,《澳门日报》便在1983 年6月30日创办澳门历史上第一份纯文学周刊《镜海》。在创办初期,该刊刊登的作品大多数是由东亚大学学生的作品。这对发展澳门文学,尤其是对澳门散文创作的促进,提高澳门作家的写作水平,培养写作后继人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作品后来收进《澳门文学创作丛书》中,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会员成为校园文学的主力军,极大地推动了澳门校园文学的发展,由叶宝贵、苇鸣、黎绮华合著的小品文《三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苇鸣等人也成为澳门文学的中坚。 值得提出的是1985年1 月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出版的《澳门文学创作丛书》,共五册。这是澳门历史上第一套文学作品集,这是由学生组织的在本土出版的文学作品丛书,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这套丛书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它宣告澳门文学走向收获期;澳门的校园文学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