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翎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路翎的小说创作深受古典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联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他的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摹仿(注: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路翎的小说对那种双向延展着的生活与生命原生态的描写的确具有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特征,认定路翎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毫无疑义的。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家,如鲁迅,文学研究会、乡土文学派、社会剖析派的一些作家们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在社会关系上所受的压迫和物质生活上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人民群众精神奴役的创伤作过描写和表现,但除了鲁迅之外,像路翎这样写得如此逼真、如此深刻的尚不多见。 但路翎式的现实主义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包括路翎、丘东平、彭柏山等在内的“七月派”小说创作深受胡风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胡风所倡导的是那种“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的现实主义(注:胡风:《现实主义在今天》。)。他一贯反对文学创作中的纯客观化、公式化和概念化;强调作家创作时要“自我扩张”、“自我斗争”和对对象的“拥入”;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表现“活的人,活人底心理状态,活人底精神斗争”(注:胡风:《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文学创作“要反映一代人的心理动态”(注:胡风:《人生·文艺·文艺批评》。)。路翎的文学创作忠实地实践着胡风的文学主张,他所追求的是那种“高尔基的带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路翎将他那巨大的热情融铸到小说中去,同时展开着对人物灵魂冷峻的逼视,他的小说含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心理剖析的成分。严家炎将路翎的现实主义称为“体验的现实主义”(注: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通俗地说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现实主义。 路翎这种重体验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0年前后,主要作品是收在《青春的祝福》中以描写矿工生活为主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比较侧重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角度去描写这些矿工们非人的生活。作者虽然也写了那种人民的原始强力、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但这些尚不构成小说的情节主线和情感基调。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现实主义外部写实的手法占主导面,心理剖析的成分还较少,也不深入。路翎创作的第二阶段为1945年前后,作品主要有收在《求爱》集中的诸篇,以及收在《在铁链中》的七篇小说,写于1942年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也应包括在内,此外还有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路翎对人物灵魂的开掘是随着他对哲学意义上的对人的认识而一同深入的。在路翎看来,人不论其社会地位是怎样的卑微,生活是怎样的屈辱,人在精神本质上却是高贵、高傲和孤独痛苦的;人总是在寻找发泄那种原始强力的合适渠道,总是在寻求借以树立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于是,就有了路翎笔下人物的漂泊流浪情怀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路翎此期的作品非常集中地体现了他对人的这种理解。在这些作品中,路翎的笔峰常常直逼人物的灵魂深处以及人物的非理性世界,严酷地雕琢、渲染出这些人物灵魂深处的那种漂泊感、孤独感、绝望感和末路感。灵与肉在这些人物身上已不再是分开的,而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这里,路翎已明显地超越了古典现实主义的局限,而跃入到了心理现实主义层面,并且作品在精神气韵和文学思想观念上与西方现实主义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沟通。路翎创作的第三阶段为1948年前后两年。主要作品有收在《平原》集中的诸篇,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在这些作品中,古典现实主义的外部描写与心理现实主义的内部描写同时得到强化和深入;路翎既从外部描写了风雨欲来时统治者形形色色的丑恶嘴脸和反动政权根基的动摇,又从内部写出了走上末路的统治者及其残余那种在劫难逃的焦虑和灵魂的崩溃。 由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充分关注和深刻发掘,由于对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独特理解,路翎的心理现实主义又带有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思想特征。关于这一点,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但尚未进一步深入探讨。严家炎认为“七月派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独特的强调激情并十分重视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突出主体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和现代派有了某种接近的现实主义”,在具体分析路翎的小说时又指出“路翎的一些作品,现代主义成分也相当明显”(注: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钱理群等也认为路翎“对人的理解,某些方面带有现代派的观念,这便是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注: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新文学是在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发韧勃起的,但中国“五四”新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导入却不是从现代主义,而是从浪漫主义和写实(现实)主义开始的。尽管中国新文学的一些作家们在现代主义文学方面也曾做过一些努力,但在小说创作领域并没有产生过有着广泛深刻影响的现代主义作品。 关键的问题在于现代意识和对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理解,如果在这一点上未能深入,现代主义文学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现代意识”体现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不仅仅表现为作家对传统生活观念与方式的彻底反叛、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规则的彻底否定,更表现为他们描写了诸如异化、荒诞感、孤独感、失落感之类的所谓“现代人的精神创伤”,以及西方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我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尝试的失败正由于对这种“现代意识”发掘和表现得还远远不够。 不同于早期创造社、30年代新感觉派以及40年代后期浪漫主义作家们那种自觉意识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尝试,路翎并不曾自觉地要成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以及对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深刻理解使他的小说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又确实具有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思想特征。同样地,不同于早期创造社仅仅对现代主义文学某些技法的局部借鉴,不同于新感觉派中现代主义文本与现代意识的割裂,也不同于后期浪漫派那种仅仅胶着于人性、理想、爱情、政治、战争诸方面的哲学探索,路翎小说的现代主义思想特色明显地贯穿在他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之中,路翎关于人的哲学理解和表现已进入到了世界现代主义作家们所普遍关注的范围之内。 二、对人物非理性世界的开掘 对人物非理性世界的介入几乎是所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所共有的特征。20世纪早期,西方文学发生着由外向内,由客体向主体,由理性到非理性的大转移、大突破。柏格森的生命直觉说,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依德对潜意识的发现,为现代作家们提供了表现人物非理性世界的有力依据和广泛领域。路翎的心理现实主义也正是在他对人物非理性世界的充分关注和深刻描写上而与现代主义发生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