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 I 207.2 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大地上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越来越充分的强调。文坛上的作家、诗人们纷纷拿起笔来进行创作,自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其导向,为这段辉煌的历史奉献狂热的激情,汇成一首雄壮激越豪情洋溢的历史交响曲。在这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几乎每一位公民都拥有了一种新的本质属性——“人民性”。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庄严而巨大的共同抽象本质。对于这种精神力量上可以涵天盖地的“人民性”的赞颂,只有“抒情”这种话语形式才能充当最合适的角色。因此,5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上抒情文类创作一时蔚成大观。在抒情兴盛的时期,诗人无疑应置身于抒情的最前列,然而作为建国以后与贺敬之并驾齐驱的两大抒情诗人之一的郭小川,在其50年代中后期的抒情诗创作之中,却流露出与历史抒情时代要求极不和谐的疏离情绪,其抒情诗创作明显表现出历史的滞后性。只是迫于时代的压力,他才在贺敬之等先锋抒情诗人的创作后面努力追随,然而他这一历史阶段的抒情诗作始终未能发挥其合乎历史要求的抒情职能。他的抒情诗总在不自觉的意识深处表现出与历史意识、历史情感极不谐和的个体意向、个体情感,使其诗作中的抒情成为不合格的抒情。有意思的是,郭小川本人在创作中意识到这种个体与历史的对立态度,而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加以弥合,然而这种弥合方式极不自然,反而使这种对立态度进一步暴露出来。从这一思路出发,作者拟选择郭小川的两首抒情诗——《致大海》(1956)和《望星空》(1959)来作一番具体分析。 《致大海》创作于1956年7~12月,此时的中国,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已经建立起来,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对于“阶级性”抽象本质的确认已失去了迫切的现实意义,因而具有确定个人抽象本质功能的“叙事”话语形式便降到了次等的地位,而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性”的抒情作品上升到非常重要的文学地位。《致大海》便是受着时代思潮的感染而写下的一首具有抒情性质的作品,然而从该诗的抒情态度和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极不“成熟”的抒情诗,它夹杂着太多的叙事成分,在情感衔接与升华上又欠自然和谐,这就给它的抒情意义大打折扣。 《致大海》一诗以独白形式叙说抒情主人公“我”如何从日寇魔掌下逃脱,如何在海边徘徊彷徨,最后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的人生历程。然而该诗实质上却是叙述作品主人公获得主体性本质的艰难历程,具有明显的寓言性质。诗中的“大海”意象正是伟大崇高、胸怀广阔的共产党的光辉形象的自然外化。主人公由开始的苦苦寻觉到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过程,正象征其自觉向党靠拢,获得其抽象本质的曲折过程。在诗中,前半部分的叙事是为抒情作铺垫的,叙事成为抒情的原因,抒情成为叙事的必然结果,这是对当时抒情话语职能和要求的极大误解。在贺敬之同期创作的《放声歌唱》那里,抒情成为一种纯粹的抒情,它是对于一种整体抽象本质的直接赞颂与歌唱。虽然诗中也夹杂着叙事成分,然而诗中的“小我”形象自觉地体现出“大我”的共同本质,其抒情姿态是比较彻底的。郭小川没有做到这一点,也没有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这首《致大海》中,作者的意图是通过前面的叙事为抒情的升华阶段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抒情尽量“自然化”,然而诗里的抒情却变得非常的欠自然。主人公在“大海”——党的面前发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意识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便向“大海”——党宣告其热烈的汇入那种巨大抽象本质的心愿和要求,这一崇高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本应发自一种极为虔诚的内在情感,但在诗中却是以主人公心灵忏悔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本质归类”的仪式的: 大海啊/在你的面前/我的心/久久地不能平静/我并不是太愚蠢的人/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更早些/开始你那样灿烂的人生/太多的可耻的倦怠/太久的昏沉的大睡/代替了你那样的勤奋和清醒/无聊透顶的争执/为了小小的不如意而忧心忡忡/代替了你那样的大度和宽容…… 作者在完成心灵忏悔的时候,便激动地宣告: 啊,大海,在这奇异的时刻里,/我真想张开双手/纵身跳入你的波涛中,但不是死亡/而是永生。 在这里作者似乎获得了无可置疑的主体性本质,然而这种对于“大海”虔诚觉悟的态度后面却潜藏着游离的成分。作品的本意是赞颂具有大海一样无比崇高情怀和伟大精神力量的党的形象,这本来完全可以以高昂真诚的姿态直接地大声歌唱,然而作品却是通过一个个人主义色彩极浓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的艰难转变过程来完成这个庄严的抒情主题,本身就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质疑态度。统观全诗,历史的庄严本质似乎在接受个体生命漫长时间的审视与打量后,才被发现出来,进而被认同与接受下来,最后才获得热情的赞美。这种抒情态度无疑极大地落后于当时的意识形态的认识水平。作品的结尾作者是如此来赞美“大海”的: 我要像海燕那样,吸取你身上的乳汁/去哺育那比大海更深广的苍穹/我要像朝霞那样/在你的怀抱中沐浴/而又以自己的血液/把海水染得通红/我要像春雷那样/向你学会呼喊……/我要像大海那样……/使大海欢腾…… 在热烈赞美的抒情高潮阶段,作者连续四处采用“我要像……”之类的措辞及表述方式,确实引人注目。这类措辞及表述方式充分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在对于自我个体归入“大海”的抽象共同本质时的非自觉态度,抒情主人公是通过努力拔高自己的思想感情才最后勉强与“大海”抽象本质相互接通。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首献给“大海”的赞歌是一首味道十分生涩的赞歌,作者在面对党性这类十分庄严的历史事物面前总是抑制不住个体的真实心理状态,并从中流露出不合拍的自我生命之音,这样的抒情在当时人们普遍自觉寻求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历史进程保持高度一致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是一种极不合格的抒情。 面对抒情兴盛的文艺局势,郭小川一度产生过创作落伍的现象。当其他作家诗人纷纷转向于抒情文体的创作时,郭小川还一度沉心于《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等叙事诗创作中。意识到自身与创作潮流相隔离的状况,郭小川便也试图调整自身,加入这个抒情时代的大合唱队伍,开始致力于抒情诗的创作。《望星空》便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问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