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背景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于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逝世前的两周, 即3月14日,他躺在病榻上向儿子韦韬口授了如下遗嘱——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致 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这封信是由韦韬记录,茅盾先生亲笔签名的。从这临终遗愿中,我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茅盾先生对小说艺术至死无悔的关爱,对繁荣我国长篇小说的热切企盼。 中国作家协会接到这份特别的请求后,立即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于同年10月召开主席团会议,正式决定启动“茅盾文学奖”(为准确起见,中国作协将茅盾原信中的“文艺奖”改为“文学奖”(注:参见顾骧《我所知道的中国茅盾文学奖》,《中华读书报》1997年8月20日。 )。 由于资料所限,我们无法确知“茅盾文学奖”完整的评奖条例(实际上每一届的条例都略有变动),但从有关介绍这一奖项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大体归纳出评选此奖的几个主要原则: 第一,茅盾文学奖一般为每三年一届。所评作品应是在这三年中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如遇特殊情况,经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可延长参评作品时间,但最长不超过五年。 第二,在本届评选中未能获奖,但经此后的实践证明确属优秀的长篇亦可继续参加下届评选,即参评作品的时间有下限无上限。 第三,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应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但个别艺术上已相对完整,能独立成篇的多卷本中之一卷,亦可单独进入评选。 第四,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协创研部负责操办,前期进行作品征集工作,由各省市自治区作协、中直和国家系统文化部门、各地出版单位和大型刊物共同推荐初选篇目,然后在此基础上由各地专家临时组成的读书班进行认真审读,并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候选篇目,交评委会评选。 第五,评委们除对读书班提供的候选篇目进行评选外,必要时还可以由一名评委提议、两名评委附议,随时增加候选篇目,然后进行无计名投票,凡获得三分之二票数以上者即为获奖作品(注:此点归纳参见顾骧《我所知道的中国茅盾文学奖》与胡平《我所经历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小说评论》1998年1期)两文中的有关介绍。)。 迄今为止,“茅盾文学奖”已经历四届,累计评出十八部长篇小说(两部荣誉奖作品除外),其评奖情况及获奖作品如下:|届 次 作品发表时间 评选所用时间 获奖作品及作者|第一届 1977—1981一年 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2.《东方》 魏巍|3.《李自成》(第二部)| 姚雪垠|4.《将军吟》 莫应丰|5.《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6.《芙蓉镇》 古华|第二届 1982—1984一年 1.《黄河东流去》 李准|2.《沉重的翅膀》(修订本)| 张洁|3.《钟鼓楼》 刘心武|第三届 1985—1988 两年半 1.《少年天子》 凌力|2.《平凡的世界》 路遥|3.《都市风流》| 孙力、余小惠|4.《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5.《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第四届 1989—1994三年 1.《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2.《战争和人》 王火|3.《白门柳》 刘斯奋|4.《骚动之秋》 刘玉民 设问1 :茅盾先生为什么投入二十五万元的巨资来设立全国长篇小说奖,这是否意味着他对长篇小说有着格外的偏爱?抑或他觉得当时的长篇小说与其他的文学门类相比更亟待提高? 这是一个涉及茅盾先生设立此奖的动机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在具体实施这项大奖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并实现了他的真正动机。从1981年的生活水平来看,茅盾先生拿出二十五万元作为奖励基金,的确是个相当庞大的数目。他之所以在临终前还要设立这样一个奖项,我认为这与他对长篇小说的偏爱关系并不是很大。纵观他的一生创作,无论长篇、中篇还是短篇,都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的短篇“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等,至今仍可视为优秀之作。而且从他生前的一系列文论来看,亦没有任何理由证明他对长篇小说格外地钟情。他在临终前提出要设立这个全国性的奖项,这与他对建国以后长篇小说的发展态势有着紧密的关系。众所周知,从1949年到1979年这三十年时间里,只有《创业史》、《林海雪原》、《山乡巨变》、《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以及《金光大道》等有限的几部长篇引起过反响。作为写过《子夜》这样作品的茅盾,深知上述这些长篇的艺术水平以及它们的局限性,这构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同时他自己建国后也一直在创作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但由于种种原因,历时数十年都未能完成,构成了他临终前的又一块心病。他实际上一直在两块心病中煎熬并等待着。当“四人帮”粉碎之后,随着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和艺术创作上自由空气的复苏,他觉得是应该了结自己心病的时候了,虽然由于身体的关系,自己已难以完成《霜叶红似二月花》,但用重奖的方式,激活作家对长篇小说的创作热情,是他作为一个文学前辈、有良知的作家所力所能及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茅盾先生设立此奖,在本质上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建国后长篇小说创作现状的忧思,是为了激励作家对长篇小说艺术的积极探索和追求,是为了倡导和繁荣一种具有历史厚度和生命深度、可以经受时代检阅的小说新格局。 设问2 :茅盾先生在设立该奖的遗嘱中强调“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对于“最优秀”这三个字,应如何理解? 茅盾先生虽然没有为“最优秀”三个字加上更为详细的特别注解,但他是一个深谙创作规律并有着丰富创作实践的优秀作家,而且他将这份遗嘱交给的是中国作家协会这样一个同样也是深谙创作规律的组织机构,所以他觉得没必要加上更特别的注解。这里的“最优秀”毫无疑问是针对艺术性而言的,即在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创作出真正具有艺术深度并让人深受震撼的优秀之作。它不可能与“最积极”、“最及时”、“最宏大”之类等同,也与“最现实主义”、“最现代主义”、“最主流意识”……等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