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一套洋洋五百万言,厚厚十大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反映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成就,“不失是一部空前巨著,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自有新文学以来最有系统、最巨大的整理工作”,“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一件大事”。《大系》的编辑思想及其成就,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对《大系》的编选特色,略加分析。 选题切合现实需要且具历史意义 1934年国民党在政治上加强法西斯统治,加紧进行文化“围剿”,进步出版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压迫和限制。社会上弥漫复古之风,有人把过去的革命视为多此一举,一些青年感到迷茫。良友图书公司编辑赵家璧根据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很少,而短篇小说、散文、诗、戏剧和理论文章绝大部分又散见在当时的文艺期刊或报纸副刊中,部分已入个人的集子或合集里的情况,决定考虑编选各个单篇合成一集,分成五四以来理论集、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等,使这套包括理论、作品、史料的大丛书既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具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颇具新意的形式和命名 赵家璧原考虑编选“五四以来文学名著百种”之类的丛书,将五四以来分散各处的已有定评的文艺作品择优编选,印成统一规格的套本。后来认为“大系”不仅收作品,还包括理论、史料。这种形式在中国属首创,“大系”这两字颇具新意:“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模、动员人力之‘大’,而整套书的内容规划,又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与一般把许多单行本杂凑在一起的丛书文库等有显著的区别。” 创新的编辑思想 编套书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按编辑意图定名,划范围,然后坐等来稿,作者写什么,编辑出什么,处于被动地位;另一种是编辑先有一个构想,想编成怎样一套书,再组织众多作家为套书编选或写作,整套书完成后,有独特的面貌,作家为了适应编辑的特殊要求而编撰,否则不会想到自己去化时间编写这样一本书。第一种方法为“从有到有”的被动编辑,第二种方法则为“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劳动”、“是创造性的编辑工作”。在《大系》酝酿的最初阶段,赵家璧就有这样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编辑设想。 选集编辑是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对已有定评的旧作重新审视,编辑者的主体意识决定作品的取舍,所以选集编辑并非一般的技术工作,而是在编选者主体意识作用下的一种编辑创造。赵家璧邀约各方面的权威人士,“由他择优拔萃,再由他在书前写一篇较长的序言,论述该一部门的发展历史,对被选入的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每个文艺团体有一篇历史,每个重要作家附一段小传,再把这一部门未入选作品编一详目附于书后,说明出处,好让读者去自己查阅,借此可了解这一部门十多年来的收获。” 这种编辑设想确实有创新之意,在其设想中,不仅可看到编选人员、编选范围、编选要求、编选目的等内容,而且可看到为适应读者对出版物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组织和调动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力量的编辑思想。更重要的是,对五四以来的文学成就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整理、编选、总结,其意义和影响不同一般。有些作品已经出版过单行本,再把它选入《大系》,就意味着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项优秀成果。 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计划 为更准确地反映五四以来的成果,赵家璧通过和各编选者的交流,使原来的编选计划得到充实和完善。(1 )考虑到正是有了五四文学运动的理论建设,才产生了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学作品,赵家璧改变了原先仅限于编选作品及史料的打算,采纳施蛰存的主意,增加理论文章的结集。另外,原每集作品后各加史料,改为专门出一集史料。(2 )理论部分分《建设理论集》和《文学论争集》两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着重于当时新旧两派对文学改革的论争,以及后期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论争等,因为没有论争就不可能推动文学革命的前进。(3)从刘半农编的《初期白话文诗稿》受到启示, 这部用以纪念白话诗的宣纸线装本,将李大钊、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陈衡哲、陈独秀、鲁迅八家二十六首白话诗手迹原稿影印成册。赵家璧从《初期白话诗稿》联想到自己构思的五四以来诗集的内容和形式。(4 )《大系》选稿的起讫年限采用茅盾的意见,“不如定自‘五四’到‘北伐’,即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七年,如此则把现代中国文学分为两个时期,即‘五四’到‘北伐’,‘北伐’到现在。……事实上,第一本的‘建设的文学理论’,就有许多重要文章是发表在‘五四’以前。从1917年到1927年,十年断代是并没有毛病的。”时间界限最后定为1917~1927。(5)为体现各自特点,小说集按文学团体分编三集,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各编一集,以《语丝》、未名社等为中心的团体编一集。这样,《大系》反映的“五四”新文学成果更为全面。 物色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分工编选 这一精选、整理、组合的编辑工作实为浩大复杂的工程,而每个编辑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知识结构也有其局限性,故搜寻挑选的繁难就某种程度而言,并不亚于写作者;若无统一的观点、独特的眼光,则难免以偏概全、以枝节代主流。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众多不同的、内容丰富的集子,编选者必须见识不凡、眼光独特。通过翻阅大量原始资料,赵家璧决定物色每一方面的权威人士分工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