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报告 黄:这次编选《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及《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准备工作花了好一段时间。小思女士从事这方面研究已有二十多年,我们可否请她从当年收集资料开始,谈谈我们这次工作的进程。 卢:二十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资料,今天得到两位的帮忙,得以重见天日,无疑是值得高兴的事。可是,我们也相当受制于能见到资料的多少。事实上,在香港各大图书馆看到的报刊有多少,我便看多少,这实在不够全面,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大公报》(一九三八年创刊)还算齐备,但《星岛日报》(一九三八年创刊)某一年其中一两个月不见了,很可能这两个月内有很重要的资料,我们便会错失了。另外,由于刊物很缺乏,有些人拿着某一份刊物的某一期,就说它反映了香港的某些现象,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同一时间的其他刊物,也没有看到整份刊物的发展情况。即使我们这次采用的资料,其实还有很多遗漏的地方。例如:与香港新文学发展有关的三份报纸,我念念不忘,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包括《循环日报》(一八七四年创刊)、《大光报》(一九一三年创刊)及《天光报》(一九三三年创刊)。(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藏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年间的《天光报》,但未制显微胶卷,不便参阅。)尤其是《大光报》与《天光报》,据说有相当多篇幅让当时本地年轻人撰稿,甚至让他们自己主编,我们没见到,实属可惜。此外,也有些报纸副刊很特别,例如《工商日报》(一九二五年创刊)、《华侨日报》(一九二五年创刊),副刊本是以谐部为主,但在某一时期聘请了作风较新的编辑后,会出现很新潮的文艺周刊,例如《华侨日报》副刊《香港涛声》,在一九二五年创刊,很保守,是谐部,但间有新的题材。到一九二七年鲁迅来港前后,换了个编辑,立刻推行起白话文写作来。《工商日报》副刊《缤纷》,有黄昆仑(即黄冷观,曾主《大光报》笔政)、罗落花、豹翁的社会小说,但仍带谐部色彩,忽然又会出现有白话创作的《文库》。这种情形值得我们将来继续探讨并详细分析每份报章副刊的变化,但目前碍于时间与篇幅限制,我也不多谈。从二十至四十年代,香港的报章副刊是谐部与现代文学同时并存,这也是很有趣的话题。至于专题材料,会刊在《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中,但由于篇幅所限,资料还是不太全面,这一点将来也应该落实探讨。以上略述了初期香港报章刊物的一些现象。 郑:文学研究不外乎是文学分析、文学理论、文学历史三个部分。在文学历史的处理上, 免不了有一个选汰的过程, 最后自然有典律(canon)的形成,文学史观的建构。既然是建构, 自不免会有相当主观的成分。可是,目前由于史料方面有部分不够全面,而且有时同一份报章或同一份杂志也未必能够完全看到,所以这次的《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及《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也尽量顾及各方面的材料、立场及倾向。换言之,我们三人在典律与史观的形成上,不希望有太多的主观成分,而希望这两部选集可以让读者和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当然,任何典律或历史的构成,总不免有主观的成分,最客观的选裁,也免不了主观的成分。然而,我们相信三个人的合作,起码可以尽量减低这方面的问题。 黄:按照小思的说法,我们目前还不大可能把当年香港文学的全貌呈现出来,而且这次编选集受到篇幅限制,不作资料长编,因此必然有选择性。首先,我们事后回顾,由于比较了解历史的走向,所以可能突出了一些有历史作用、具历史效应的材料;再者,我们在选择作品时,也会考虑到作品的可读性与艺术成分,所以我们也选择了一些自己认为较可取的作品。这个选集多少表现我们对香港文学的选择及淘汰。选汰恰当与否,自是见仁见智。然而,我们自觉运用了较严肃、谨慎的态度,在有限的篇幅内,希望可以提供当年香港文学的面貌,当然还有待调节和增补。我们只是做个开端,对今后例如编选大系的工作,或者会有多少帮助。 郑:本来典律的构成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不同的观点才能够产生。 黄:甚至可以说,我们未必有野心去构建典律。然而,这至少是九十年代的香港本地人,站在香港立场去看香港文学的发展过程,因此较为强调某些香港特色,也不忽视香港在中国全局中的位置。我们希望在两者中取得了某种平衡,至于能否做到这一点,需要读者的批评参与。 郑:“早期”这个词,是萌芽期的意思,泛指二、三十年代;更具体点,是指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一年。一九二七年二月鲁迅来香港演讲,对当时极守旧的香港文化界和文坛多少有点刺激,而白话文也大约在这个时期开始偶被部分报纸副刊接纳;而号称最早的新文学杂志《伴侣》是一九二八年创刊的,所以用一九二七年为起点。及至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大批中原文化人南来,本地新文学顿时非常旺盛;到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十二月香港沦陷,新文学活动瞬间全面退潮。从研究的方便和实际的情况来看,将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一年一并纳入二、三十年代来处理,是比较简单些。 鲁迅来港及其影响 郑:在传统上,殖民地、殖民政府都与既定体制、现有建制站在同一阵线。当时港英政府也支持“尊孔”、“孔诞”仍是放公众假期的,在《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中便选了很大篇幅有关的新闻报道。另外,他们也支持香港的士绅阶级、又崇尚文言文。因此,港英政府大体上与其他殖民地政府的做法很类似,尽量避免与当地保守建制里支持的文化力量、文化过程有任何矛盾的地方。当时香港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港督金文泰大力支持中国旧传统与古文。 卢:现在我便开始明白,为什么鲁迅对金制军——香港总督金文泰那么反感。事实上,他来香港后明白了英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似是而非的爱好。而金文泰与上层华人则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交往渠道,因此,他经常请太史等人演讲,自己并作座上客。可能这是他个人的爱好,但也可能与他认为这样可以压制反动意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