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乃鲁迅之弟,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曾就读于南京水师学堂(注:指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后被作为建筑学研修生派来日本留学。明治三十八年(注:明治三十八年为1905年。有误。周作人去日本是明治三十九年(1906)。)到东京,改变目的转入法政大学,后来从事文学研究。明治四十四年因辛亥××(注:原文如此。忌“革命”一词,可见井上红梅的心态与当时日本的政治环境。)回国,在浙江担任视学一年,绍兴中学执教四年,大正六年(注:大正六年即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不久被聘为同校教授,并一度担任燕京大学教授。后来在北京大学设立外国文学科,讲授日本文学,致力于中国新文学建设的指导,以至于今。有《域外小说集》(外国文学读本)、《过去的生命》(诗集)、《看云集》(随笔集)等著作。大正八年曾经来东京,这次是相隔十六年的访日。 问:您这次是为什么来日本? 答:我在北京大学外国文学科(英、德、法、日文学)讲授日本文学,很久没来日本了,这次是利用暑假来搜集教材。 问:日本文学的课程是怎样划分的? 答:从现代日语回溯到《万叶集》(注:《万叶集》为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共二十卷,内收四世纪至八世纪诗歌四千五百多首。)。《万叶集》每周两课时,一年讲完,所以只能讲个大概。讲授这门课的是这次一起来日本的徐祖正先生(注:徐祖正(1895-1978),即徐耀辰。早年留学日本,1922年归国,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周氏兄弟关系密切。为语丝社成员,和周作人一样钟情于武者小路实笃的作品。)。 问:《万叶集》与苗族的山歌等等好像有类似之处。您怎样认为? 答:是吗?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万叶集》与《诗经》有类似之处。在率真地表达感情这方面,古人的共通点很多吧。 问:日语中的“汉音”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答:有人说日语中保留着许多唐代的发音,对于唐音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学习日语最初两年会觉得很容易,但越是深入就越难。法语德语倒是让人觉得简单。 问:中国有没有和谣曲、能乐(注:能,日本古典歌舞剧,追求严谨的艺术性。镰仓时代(1190-1330)后期形成,十四世纪之后得到较大发展,延续至今。现在主要有五大流派:观世,宝生,金春,金刚,喜多。)类似的东西? 答:昆曲有些类似,但昆曲是近代的东西。 问:昆曲里有没有佛教的厌世思想? 答:昆曲里虽然也有思凡、白蛇传等吸收了佛教思想的作品,但大部分还是有所不同。或许是因为受到了道教的现世思想的浸染。 问:现代日语的教材是哪些作品? 答:基本上是明治文学。大部分尚未被译成汉语。例如幸田露伴、夏目漱石、高滨虚子、田山花袋、志贺直哉、佐藤春夫、长冢节等等。长冢节的《土》等作品很受学生欢迎。 问:被翻译成中文的一般是什么样的作品? 答:最初武者小路实笃(注: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白桦派领袖,日本新村运动创始人。五四时期与周作人关系密切。此次周作人访日,他专门在新村堂为周举办欢迎会。)的作品颇受欢迎。那是因为五四运动时期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产生共鸣的人很多。文学理论方面当时也是托尔斯泰的文学理论受重视。岛崎藤村、国木田独步、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等人的作品也有翻译。菊池宽的作品被翻译过去的全是通俗小说,其中包括《再与我接个吻吧》等等。现在左派正在大量翻译普罗文学(注: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是从英语的“无产者”(Proletariat)变为日语, 缩写后又音译为汉语。),例如林房雄、小林多喜二、藤森成吉、德永直等人的作品。 问:尾崎红叶、泉镜花、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等,您觉得这类作品怎么样? 答:不受欢迎。 问:我觉得纯粹日本风格的东西在中国并不受欢迎,中国欢迎的是外国化了的日本。是这样吗? 答:也许是那样。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精通日语的人,读不懂。 问:先生的《域外小说集》开了外国文学介绍的先河。据说那时候还没有白话体,是使用古文忠实地进行翻译。 答:是的。那是明治四十二、三年和家兄一起翻译的。第一集印了五百本,结果只卖出去十本,实在可怜。出乎意料的是现在反而畅销。现在那本书由上海的群益商社出版了第一集和第二集。 问:在那之前林琴南大量翻译了外国小说。据说那是一种特殊的东西,称之为“改写”亦未尝不可。 答:确实是那样。我们虽然并非没有受过林琴南的影响,但从比他的古文更古的章炳麟的古文中接受的东西多。不过,我们是打算在尽量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下功夫。 问:被收录的是哪些作家? 答:王尔特、莫泊桑、爱伦·坡、安特莱夫、显克维支等等。 问:据说中国的欧美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学日语的话,翻译的时候在表达上就会遇到困难。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答:外国文学作品都是直接从原文翻译。中国没有新词汇,所以从日语中借用。不懂日语的人也到《德日辞典》中去找词汇。不过那不称“日语”,而是称“新成语”。但是,俄语著作的翻译几乎全部以日语译文为依据。左派作家中留学日本的多,讨论热烈,知识丰富,但其理论并不能与创作实践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