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后期,在纯文学逐渐低落的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上,悄然绽开了一朵艺术奇葩——旅外文学。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出国潮”这一社会现象在文学上的具体反映,是那些远渡重洋、寻求别样人生的炎黄子孙异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类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新、奇、特的异域风情,崭新的视角,赢得了广大读者。所谓旅外文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反映文化碰撞中的留学生及打工者等边缘人心态的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由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身份决定的。旅外文学的出现,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它所塑造的“边缘人”群像丰富了当代文坛的人物画廊,并为文化市场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仅就它的主题倾向作以如下探讨,旨在促进这一文学流派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 一、“边缘人”的文化归宿 所谓边缘人,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的,它是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特殊人群,他们既难以完全回到母体文化中来,又难以介入到异质文化中去,始终处于尴尬的边缘状态。就像攀附在东西两个板块上的人,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是被撕裂的,无法将自己整合给任何一方。痛苦的边缘人心态是许多旅外者的共同心态,他们始终有着漂泊无依,找不到归宿的感觉。 文化归宿是旅外文学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这是每一个走出国门的大陆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由一种已经习惯了的且对自己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进入到一个和东方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两难选择。“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注: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中译本),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导致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不同。 东西方文化碰撞反映到具体生活中来,主要体现在爱情、婚姻、伦理道德和性观念这个层面上。新时期旅外文学涉及这一主题的作品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反映。爱情婚姻、伦理道德及性观念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芥蒂所在。西方的婚恋观念是呈开放状态的,而中国传统的性爱观则向来是将婚姻与性紧紧连接在一起的,一切婚姻之外的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不道德的。中西两种文化观念在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差异,必然使它成为困扰海外游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在不同的国度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评判。从这一层面切入,更容易了解文化环境对人们各个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易丹的《卜琳》就集中反映了大陆女留学生卜琳出国后,对在国内的男友方明的感情渐趋冷漠,对自己年轻有为的导师——美国教授菲力浦产生了好感。但她毕竟是在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东方知识女性,仍然恪守着东方的传统道德。因此当菲力浦在尚未明确表示与妻子离婚,与她建立正式的婚姻关系前就想占有她时,她便不顾一切地反抗了。一个要追求建立在理想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关系上的性爱,另一个则是为了达到性欲的满足。中西性爱观念的迥然相异,使卜琳和菲力浦在这个问题上心灵无法沟通,无法建立起双方都能接受的理想的真诚的交往和理解,导致其不欢而散。和卜琳相比,查建英(笔名小楂)的《到美国去!到美国去!》中的女主人公伍珍,这个已婚少妇显然在两性生活上要比卜琳开放得多。为了摆脱国内特定年代造成的不幸婚姻,她毅然走出国门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和理想人生,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地陷入误区而丧失自我。表面上她似乎已被西化,但实际上她与柴荣、山姆等随便的性爱关系更反映出了她骨子里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中国妇女几千年来形成的以男子为依靠,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命运的陈旧观念的影响。但是,她在美国依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只有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圆自己的梦,依靠别人只有失望。《绿卡》中的常铁花亦然。纵观走出国门的这些女留学生,她们比男留学生更多一些艰辛和酸楚,在这“人间最寂寞的挣扎路上”,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泪谱写着一曲生命旅途的悲歌。 在描写东西方文化碰撞及其差异方面最出色且有较高品位的是王周生的《陪读夫人》。这是一部反映两种文化、两个家庭、两种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矛盾冲突的作品。以陪读身份而走出国门的蒋卓君是一位温顺、宽容、富有爱心的内向型的东方传统女性,更多一些相夫教子、克己奉献的精神。为了一份优厚的工资,她不得不去西好莱坞城西比尔夫妇家当保姆,连同丈夫儿子一起住进了西比尔家。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朝夕相处,一系列的冲突接踵而至。东方保姆让汤姆仰着睡,而西方母亲却要儿子趴着睡;东方厨师端出一条有头有尾的加州鲑鱼,而西方女主人却大惊失色;生着黄皮肤的中国人以白为美,而白皮肤的美国人执意要去晒黑。蒋卓君在谈到女人的美丽时说“红颜薄命”,露西亚却认为性感的女人不仅能嫁给有钱的丈夫,甚至“在危急的时刻,最先得救的也是那些性感的女人”。关于婚姻,蒋卓君认为“婚姻最重要的是感情”,露西亚却说:“感情是空的,钱是婚姻中第一重要的。”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通过蒋卓君的眼睛,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美国的风俗习惯做鲜明对比。小说通过一个努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外向型西方文化传统的典型与一个内向型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代表的比较,揭示了它的深刻内蕴,这是对旅外小说的辛酸、失意、孤独主题的一种超越,在不同的国度、种族之间呼唤沟通、理解和爱。 新时期旅外文学为东西方文化探讨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契入点。以它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为出发点,在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尊宗祖、尚人伦、重感情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探讨中,找寻体现价值思维方式和选择方式的文化根源。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吸纳新的营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构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剪不断的中国情结 从此岸到彼岸的空间距离感更增强了海外游子们的责任心和爱国心。在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对比中,使他们返观祖国,发现那剪不断的中国情结丝丝缠绕着自己,那缕缕乡愁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心头萦绕。爱国主义、乡恋情结几乎体现在每一部旅外文学作品中,成为它的创作母题。 反映在新时期旅外文学中的漂泊感、失落感、孤寂感,实际上都是海外游子爱国主义精神的曲折的反映,而拼搏精神,刚正不阿的骨气,则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直观表现。无论是直观表现还是曲折反映,它都浸透了游子们对祖国深深的爱戴和眷恋。《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朱利亚虽然是一名商人,她没有见利忘义,时刻以中国利益为重,因为她清楚,自己永远代表中国。她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当看到这些中国生产的商品标上昂贵的价格,摆设在装潢考究的名牌橱窗中,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安慰和自豪”;当西班牙人故意刁难国内贸易公司,企图敲诈时,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维护中国贸易公司的意识就更加强烈。她竭尽全力帮助国内贸易公司避免了巨大损失。这里面无不包含着主人公那强烈的爱国之情。祖国意识时刻提醒着这些海外游子们要“情系中华”。正因为远离了祖国,这种思念才更具普遍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阿春曾愤慨地说:“你再努力干,拼命地做,可就是因为你的面孔是黄色,你就永远不会有升迁的机会。美国人天天大叫人权,可骨子里,浸透了种族歧视,我受不了那种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那些学成后回国效力的留学人员身上。《绿卡》中写了一位念化学系并在研究所任研究员的留学生大丑。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研究所挽留他,他拒绝了,毅然返回了祖国。他们这种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同时也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小说的最重要的描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