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是接受中华文化较早的国家,在泰国的第一代王朝——素可泰王朝时代(公元1209~1350年),随着中国人冒险渡过七洲洋到泰国谋生,就把中华文化带入泰国。到大成王朝时代(公元1350~1767年),因与明朝关系密切,两国交往频繁,有很多中国人到泰国定居。及至华裔王郑昭的吞武里王朝时代(1767~1782年),泰国的华侨已逾百万人。这些华侨把中国的陶瓷技术、木雕工艺、绘画艺术,以及狮子舞、潮州戏、工夫茶带到泰国,并且广为流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泰国的华文文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一些保皇党成员逃亡到南洋,在曼谷创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汉境日报》,宣传保皇党的政治主张。继之,孙中山的同盟会也派员到南洋开展反清活动,在曼谷先后创办了《华暹日报》、《同侨报》,宣传民主革命,还开办华文学校,发展华文教育。这些属于不同政治派别的报纸,是泰国华文最早的物化载体。各个报纸都辟有文艺副刊,发表文言形式的作品,其内容几乎全是政治鼓动性的,艺术水平不高,在那动荡不定的年代里只是一种时代的点缀品。不过,这种初萌状态的华文作品,受中国文学潮流的影响很大,文学的根性很强,为以后泰国华文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中国发生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震波同样遍及东南亚各地,使五四的新文化新文学在南洋开出绚丽的新花。”(注:方思若:《泰国华文文艺回顾与前瞻》,《泰国华文作家协会文集》,泰华作家协会1991年出版。)的确,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泰国华侨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思想的启蒙,接受了五四的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八股文、提倡新文化的激进思想,开启了华侨作家用语体文进行创作的先河,并由此开始了泰国华文新文学的“拓荒时期”。 泰国华文报纸最早刊载的现代语体文作品,是《中华民报》副刊于20年代初转载的许地山的小说《命命鸟》。小说描写的缅甸华侨青年真诚相恋和以殉情来反抗封建礼教的行动,引起泰国华侨青年共鸣,深受读者欢迎。后来该报相继发表了华侨作者子才的小说《拉夫歌声》、无心的诗歌《爱神》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仿效中国现代文学的痕迹。 20年代末期,中国大革命失败后,政局动荡,一些在国内求学的泰国华侨青年和新移民从大陆南渡。他们在国内接受了新文学思潮的影响,来泰国后又大多从事文化、教育、新闻等工作,对泰华文学的发展具有奠基的意义。当时的泰国政府对华侨采取开明的态度,华文学校很多,华文报纸也没有受到阻禁,从而使一些报纸的副刊越办越活跃;有些华校也办华文校刊、壁报,为华文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空间,壮大了创作队伍。 到30年代中期,一些文学青年学习国内作家结盟的做法,纷纷成立文学社团、读书会,聚集一些言谈投机的文友,交流创作感受,并在报纸上出版“寄刊”。当时组成的文学社团性质的同仁组织有63个,其中阵容较大的有彷徨学社、椒文学社等。参加社团的成员有新闻从业人员、教师、店员、工人、学生,几乎涉及华侨世界的各个层面。彷徨学社是实力最强的社团,成员中拥有泰华报界的名家方修畅、郑开修、黄病佛、林蝶衣、丘心婴等20多位骨干。该社在《国民日报》出版“寄刊”《彷徨》、《平芜》等文艺专刊和理论专刊《天野》。他们不仅有一支实力很强的创作队伍,而且在创作观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郑开修十分明确地表示:“作品之有没有社会价值,要看它对于现实之批判作用而定,而写身边琐事,与社会没有实际关联的个人主义作品,现在是被清算了。我们要努力的地方是:怎样用形象化和概括化的方法,来创造些能够表现出现实社会的内在矛盾的东西。”(注:年腊梅:《泰华写作人剪影》,泰国八音出版社1990年出版。)这种“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对泰华文学的启蒙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今天,泰华文学始终是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前进的。 受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从1936年起,泰国华侨也踊跃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组织了“反帝大同盟”,下设几个联合会,其中的“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该会于1936年11月初在曼谷光华堂举行“追悼鲁迅先生大会”,进一步张扬了现实主义的大旗。同时,《华侨日报》发表题为《追悼鲁迅先生》的专论,号召文友们发扬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以笔作刀枪,投入抗日救亡斗争。 “七七”事变发生后,更加激起泰华作家的抗日救亡热情,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许多社团在报纸上出版“寄刊”,为文友提供创作园地。据丘心婴1938年的统计,当时泰华文学界出版的文艺专刊有39个,支持这些专刊的骨干作者有100多人。(注:陈春陆、陈小民:《泰国华文文学初探》,新世纪出版社1990年出版。)这些专刊几乎全是为抗日救亡而摇旗呐喊的,都为现实主义文学在泰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时的泰华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中国现代文学血脉相连,声息相通,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在泰国的延伸与发展。当时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大众文学”之争,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等,都在泰华文坛掀起了相应的波澜,对泰华文学作者发扬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反映大众生活和学习通俗语言写作,都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