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小说半个世纪的创作史上,中篇小说是个奇特现象,带有“黑马”的光彩。 新时期以前,短篇小说一直在小说家族中出头露面扮演主角,长篇小说则有叱咤风云的几年辉煌,唯独中篇小说一如未醒的幼儿。其时,它在作家眼里几乎是陌生的文体。极少作家偶尔尝试一下,根本没有自觉的中篇意识。 至全国首届中篇小说评奖,中篇才算苏醒过来。 该次评奖, 囊括1977年至1980年共4年的作品,评出《人到中年》等共15篇。 与其时历年有评且入选数量要多的短篇小说相比较,显见势头还不足。据统计,1977年至1982年大陆刊物共发表1500多部中篇小说,年均250来部。 这一数量与同期的短篇小说无法相比。有趣的是,1982年以后中篇便异军突起,几乎每年都有千部左右面世,而且佳作纷呈。“黑马”腾跃了。 如果说整个80年代中篇是方兴未艾,更耐人寻思的则是90年代的小说状况。这个10年,短篇小说尽管数量仍多但已从高峰滑落;长篇小说倒格外热闹,数量的泛滥与经典的稀少则令人生疑;然而异军突起的中篇,却走得相当的稳健而且有力。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社会原因文学有些消沉, 唯独中篇小说却仍以严肃文学的刚劲姿态前行。 单是1990年,就出现了《瑶沟人的梦》、《厂医梅芳》、《离婚》、《祖父在父亲心中》、《机关》、《道场》、《出民工》等一批颇见厚重的作品。转过1990年,诸如《一地鸡毛》、《单身贵族》、《新闻》、《前科》、《不要影响我们做生意》、《大鸟》、《穷人》、《穷乡》、《县城意识》、《最后一个生产队》、《最后的艺术家》、《精神不败》、《白棉花》、《蜘蛛》等力作便接踵而至。1997年颁发的鲁迅文学奖(资产新闻杯)更有意思,破天荒出现了中篇小说获奖数目高于短篇小说的情况。中篇以《父亲是个兵》领头共10篇获奖,短篇以史铁生的《老屋小记》领衔仅6篇入选。 问题还有影响力的大小:邓一光远比不上史铁生有名,但《父亲是个兵》比《老屋小记》要沸扬得多。 现在可以这样说:苏醒于新时期而崛兴于80年代初的中国当代中篇小说,20年来发展态势可谓稳健强劲。相较大起大落的短篇和难耐寂寞的长篇,其创作状态应是最良好的。 我们便不能不问:崛兴之前,谈不上什么创作经验、创作积累相当薄弱、文体意识匮乏的中篇小说创作,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为什么突起之后又能一直保持稳健的创作状态?这正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询的关键问题。 一、文体优势的应运而生 客观上,任何文体都有自己的所长所短,单就文体而言便无所谓优劣高下,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这样一种事实:文体的产生与运用,和社会环境、创作发展、读者需求及创作需要等有密切关系。唐代所以是诗歌的时代而明清所以是长篇小说的时代,便与上述综合因素相关。1835年,别林斯基发表了著名论文《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文中断言:30年代是“中篇小说的时代”。原因就在于“时代精神”需要这种“现实的诗”,抑或说它们能够更强有力地显示“时代精神”。别氏所论“中篇小说”,未必有严格的体裁意义,但确认文学体裁与社会需求有必然关系的看法则显而易见。 中篇小说在80年代初期的逐渐兴盛,决非空穴来风无端出现。根本原因,正是时代需求及这种需求转化为创作需要的一种文律运周。 新时期伊始,短篇小说在小说家族中率先脱颖而出,势如烈火。道理很简单:多年积怨急于发泄,若操小说则以短篇为快亦易。其时诗歌的繁荣也同此理。另外,对中篇小说还较陌生,而长篇创作则费时较长且难度较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一吐为快、“雕栏画础”的短篇毕竟容量有限分量不重(短篇小说当然也可出经典,但那需大师手笔)。更重要的是,随着反思历史的深入和思索现状的深化,作家们需要一种更合适的体裁:它既能容纳更多的思考更复杂的情感,又不太影响发言的速度。如斯,可长可短而自由度大的中篇小说文体无疑最为合适了。它较短篇容量要大很多,较长篇则创作周期要短很多,这正好切合上述那种普遍的创作追求:发言及时以跟上时代的嬗变;容量较大以包纳更多更深的情思。比如王蒙、从维熙、刘心武、张贤亮、蒋子龙、陆文夫、谌容、李国文、高晓声和张洁这些在新时期小说界最先弄潮的中年作家,创作情形虽然比较特殊——有的早有文名,有的此前就长、中、短篇都来过,有的复出时也不拘一格,但在新时期还是表现了由短篇而中篇的转换。张贤亮、刘心武和蒋子龙则尤其明显。他们在1980年以前都获过或连续荣获过全国短篇小说奖,甚至是以短篇“起家”,但后来都以很大精力写中篇并有力作。如张贤亮有《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心武有《如意》、《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 蒋子龙则更多,除获奖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开拓者》,其《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阴差阳错》等一系列中篇也影响颇大。 发表阵地的扩大,是新时期中篇小说兴起的又一因素。刘绍棠在《我与中篇小说》(注:《鸭绿江》1981年第6期。)一文中, 就认为50年代中篇小说不发达和缺少园地有关,而1980年后全国各地纷纷创办大型文学丛刊则给中篇小说提供了充分的篇幅,也才使中篇“佳作层出不穷,琳琅满目”。单从发表园地而言中篇兴起的原因当然不全面,但阵地的扩大,无疑是激起中篇创作热情的一个重要动力。写了没地方发或用稿困难,自然会影响写作。非大型的普通文学期刊,不仅篇幅有限且包罗万象,确实很难腾出更多版面来发表动辄五六万字甚或是七八上十万字的中篇的。应该说,大型文学期刊的印行的确是中篇兴起的又一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