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国许多现代作家一样,赵树理的创作横跨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革命历史时期,从1943年9月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算起, 到1964年1月的最后一篇文学作品《卖烟叶》,有二十多年的历程。 赵树理研究从成名作发表时彭德怀的题词,至今已经过了风雨坎坷的半个世纪。赵树理研究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从1943年至1965年的评介期;二、从1966年至1976年的批判期;三、从1977年至今的深入发展期。 一、评介期 从1943年至1965年的评介期,在赵树理研究中时间最长,它处在社会主义文学萌生、确立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指导理论,整个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政治性特点。它由介绍性和评论性文章两部分组成,前者重点介绍赵树理本人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内容;后者重点分析、评价其创作的特征和意义。整个研究“基本上以热情会意的兴奋赞美为主题”,呈现出专门性研究专著较少,批评主力军大部分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以及赵树理故旧亲朋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及“政界要人的介入”(注:康序:《赵树理研究沉思录》载《吕梁学刊》1991年第1期。)的特征。 评介期研究不仅奠定了赵树理研究的基础,张扬了“文艺大众化”的精神,确立了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对其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传记性评介 从1943年到1965年,涌现了大量的评介文章,对赵树理的家业、生平、思想及创作,进行不同角度的介绍、回忆和评述了赵树理的创作思想,文艺观念。其中王春的《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一文,揭示了赵树理“创造作品的不尽源泉——极度高涨的农民求解放的义愤,非常丰富的农村生活的知识,熟悉与爱好农民艺术的热忱”。(注: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载《人民日报》1949年1月6日。)李普的《赵树理印象记》记述了赵树理“不想做文坛文学家”,而想“做一个文摊文学家”的志愿。这些文章大都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理论基础上,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关作家论的思想为理论根据,深入地评述了赵树理创作的思想基础和艺术根源。 2、具体创作研究 对赵树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最早的评论是彭德怀的题词,它是赵树理创作成名和引起广泛注意、评论的始端和因缘。映白的《第一颗硕果——〈小二黑结婚〉》认为小说“不仅是爱情的颂歌;也是对整个新社会,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歌颂!”(注:映白:《第一颗硕果——〈小二黑结婚〉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六周年而作》载《前哨》1966年6月。 )该文是这一时期较系统的一篇论文。《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继成名作之后,又一重要作品。李大章的《介绍〈李有才板话〉》(1943年)不仅是介绍该小说的最早文章,也是赵树理研究中最早的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在肯定作者“明确、正确”的写作目的同时,对作者的阶级意识和认识方法也予以认同。《三里湾》是赵树理建国后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第一部描写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对该小说进行深刻评论的是周扬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文章明确地指出了小说的深刻性——“在相当广阔的程度上表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注:周扬《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转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编《赵树理专集》,第38页。)郭沫若在《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中指出:“这是一株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表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平明简洁”的语言,“脱尽了五四以来欧化体的新文言臭味”,“创出了新的通俗文体”(注: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载《北方杂志》1946年 9月。)茅盾则认为作者“爱憎极为强烈而分明”“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不讳饰农民的落后性”肯定了“农民之坚强的民族意识及其恩仇分明的斗争精神”。(注: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载《文萃》1945年12月版的第二卷第11期。) 3、总体性研究 研究以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批评原则,以分析赵树理创作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确立其文学史地位等为研究内容。1943年9月《小二黑结婚》出版扉上, 彭德怀同志的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是对赵树理创作评介的开始。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最为推荐和高度评价了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赵树理的创作”,认为赵树理“一位具有新颖独特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战的一个胜利”。(注:周扬:《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载《解放日报》(延安)1946年8月25日。)周扬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一个无产阶级文艺批评家的姿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赵树理及其创作做了具有时代性的科学评价,其结论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始终处在主导地位,对其他评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陈荒煤的《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最早提出了“赵树理方向”这一概念。1964年6 月出版的方欲晓的《赵树理的小说》一书,是这一时期赵树理研究的小结,它公正、客观和系统地剖析了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认为“赵树理的小说是现代中国农村革命的一面镜子”。(注: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二、批判期 由于“1966至1976年的批判期”是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极度夸大了的阶级论观念和极“左”思潮的影响,加以“四人帮”利用文艺篡党夺权的阴谋,使文学研究遭到空前的大破坏和大倒退,基本甚至完全失去了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由于赵树理是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性和鲜明政治倾向性的作家,是以农村社会变革与伦理道法之关系,以及善于描写农村不同阶层,特别是具有不同政治思想觉悟、不同阶级观念的人物为创作基础的创作现实,使赵树理遭到了严重的政治批判。因此,赵树理研究也就变成了一种政治斗争形式,有些文章认为“《三里湾》是毒害青年的腐蚀剂”“《三里湾》是对农业合作化的运动的全面反动”“戳穿赵树理复辟资本主义的黑心”等等。批评完全脱离了创作的实际,任意曲解无限上纲上线,不仅没有了科学性,也丧失了作为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完全错误的。这一时期对赵树理的评价继第一时期的“大起”之后,出现了政治性的“大落”,是赵树理研究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三、深入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