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出版有五个散文集:《杂拌儿》(1928 )、 《燕知草》(1930)、《杂拌儿之二》(1933)、《古槐梦遇》(1936)、《燕郊集》(1936);另有集外散文多种。 他的散文创作大致上可分为早期(1918—1923)、中期(1924—1928)和后期(1929年以后)三个阶段。 早期散文的文化批判品格 反映狂飙突进、风云变幻的“五四”时代精神和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潮,是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基调。这是在“五四”时代潮流的感召和影响之下,喷薄出来的反封建的激越心声,充盈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意识,把矛头指向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倡导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体现了“五四”时代破旧立新的革命要求。写于“五四”前后的不少杂文随感,表达了俞平伯对政治的敏感,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1919年初,为了打破中国人“崇祀鬼神”的心理,他写下了第一篇杂文《打破中国神怪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历》,主张改用阳历,严禁阴历。文中流露出来的倡文明、破迷信的思想,正是“赛先生”和“德先生”的“五四”时代精神的映现。写于五四运动前夕的长文《我的道德谈》,攻击旧道德是“宗法时代的遗传”,主张新道德和旧道德、真道德和假道德不能并存,新旧道德的冲突不能用调和、渐进的办法解决,大声疾呼“不管牺牲多么样大,根本把伪的推翻,去建设自由的,活泼的,理性的真道德,真是刻不容缓的事件。”1920年初写的《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批评了上海物质感十足的市俗观念和崇洋浓烈的文明观。同年写的《现行婚制的片面批评》,对封建婚姻制度中的“男统”进行了抨击。在《重印〈浮生六记〉序》一文中,对“名分”、“礼法”等封建道德伦理戕害个性,摧残爱情和真善美,表示了愤慨,对封建旧家庭的罪恶作了揭露。1922年夏,在赴美考察横渡大洋途中,写下了长达万言的长篇散文《东游杂志》,记叙海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发乡思乡愁以及对沿途自然景观和异国风光的留连欣赏;但最多的还是议论性文字,对欧美文明颇多讥刺讽喻。其中写船泊长崎,码头工人在烈日下辛苦运煤,而船上的人骄横傲蛮,作者对此感慨道:“始信现代文明,一言以蔽之,罪恶而已,掠夺而已,”流露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以及从事社会活动的愿望。 能写出这些充满“五四”时代精神的议论性文字,是与作者作为五四运动中一员闯将分不开的。“五四”时代的俞平伯,“浮躁凌厉”、“浮慕新学,向往民主”,有过一段光辉的战斗历程。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爱国学生运动中,踊跃参加罢课和街头演讲,散发传单,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显得十分活跃和激进。正因为亲身经历了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和火热的现实斗争,经受了考验和锤炼,所以对当时的战斗精神和时代气息,能有切肤的感受和鲜活的体验。这就在他的散文中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使他的文学创作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涂抹上一层浓郁的文化色调,具有着鲜明的文化批判品格。 情景美文:山水文化的审美情趣 以抒情散文为主,以美文取代新诗, 是俞平伯中期创作(1924 —1928)最显著的特点。在这四、五年间,他写下了大量抒情美文,这种美文的特色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并茂;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中,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其中又有发展,头三年以情景美文为主,以后由情景美文,转变为以抒情写意为主的情意美文。风格上的这种变化,使俞平伯的美文更显得摇曳多姿,丰富多采。 情景美文多以优美秀丽的山川胜景为题材,呈现出浓重的山水审美情趣和旅游文化特征。二十年代初,俞平伯在江浙各地游览观光,探幽揽胜。后来居留京华,也曾游访京郊名山古刹,领略北国壮美的风光。江南北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他美文创作的源泉。 最早的情景美文、也是他的散文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与挚友朱自清泛舟秦淮河,在月光皎洁的仲夏之夜,在曲栏明窗的彩船画舫之上,灯影闪闪,波光粼粼,桨声阵阵,弦歌声声,沉浸在如诗似画的秦淮月夜之中。文中渲染了一种“空空的惆怅”的情怀,感慨喟叹“绮恨逐老去的年华”,绘制了一幅“心和境的交萦互染”的朦胧迷离的境界。第二篇美文《陶然亭的雪》,写隆冬时节踏雪陶然亭,展目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写尽苍茫寥廓、肃杀冷寂的北国雪原气象。俞平伯一向把京华视作第二故乡,对古都感情深笃,写下了许多有关京城的散文。除这篇陶然亭踏雪之外,还有写于三十年代的《阳台山大觉寺》、《进城》、 《秋荔亭记》等。 俞平伯祖籍浙江而生于苏州,他说过:“余浙人而生长于苏,于吴越并有桑梓之敬。”他熟稔江南文化和风土人情,对吴山越水、情有独钟。因此,他的美文多以吴越地方的风物景色为抒写对象。除了那篇写秦淮河的灯影桨声之外,《凄然·序》、《如醉梦的踯躅·序》是写游寒山寺和重访母校苏州平江中学的回肠荡气的感慨之作;《山阴五日记游》记叙观览绍兴的柯岩、兰亭、大禹庙、东湖等胜迹,文字奇丽峭拔,意境幽奇深邃,是游记文学的上品。当然,写得最多、成就最大的,还是那些描述浙杭山水之美和人情习尚的抒情小品。这些美文多写于北上京华定居以后,收在《燕知草》一书内。二十年代的头五年,俞平伯曾在杭州与其舅(也是岳父)H君全家,共同生活;后来, 他们索性搬到西子湖边曾祖俞樾的旧居——俞楼,与西湖山水朝夕相伴。因此,杭州和西湖在他脑海里烙下的痕迹太清晰、太分明、太温馨了;以致在他北迁以后,仍然朝思暮想,刻骨铭心,情不自禁地濡墨走笔,来描绘刻画思念中的西湖,倾诉西湖带给他的绵绵思绪和突发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