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框架问题 迄今为止,在有关鲁迅哲学思想的论述中,使用的主要有两类三种哲学思想的框架。一类是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一类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中,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在从二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哲学思想研究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标准,主要的理论框架,而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重构自己的思想学说时从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哲学中承继下来的一些旧有的概念,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精神、客观、主观、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等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也是从那时的哲学思想中取得的,其中也有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有关键意义的概念,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等。这些概念也是在西方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它们在西方哲学思想的意义为本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少部分青年学者开始用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研究鲁迅的哲学思想,这在冲破原有的哲学思想框架,从多方面理解鲁迅思想的丰富性上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很多理论上也更逼近了鲁迅哲学思想的本体。但是,鲁迅思想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是平行发展起来的,在接受克尔凯果尔、尼采的思想影响下二者有着相同的思想渊源。但在平行发展着的两种思想间用一种思想衡量、评价另一种思想,这在本质上是不合理的。实际上,鲁迅思想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其表现形式上是有明显差别的。从总体发展趋向上,西方存在主义走的是一条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走向超现实的思想道路,鲁迅则走的是一条从抽象到具体,从超现实返回现实的思想道路,这说明鲁迅在对世界,对社会人生的整体观念上就与西方的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有着根本不同的特征。在这一点上,鲁迅的哲学思想更与中国古代像老子、孔子、韩非子、墨子这样的思想家有着相同的特征,他们都不是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理论的建构者,他们的哲学思想都只是他们观察思考现实社会诸种问题的基础观念。但是,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又是根本不同于中国古代这些思想家的,他的思想的基础观念与古代这些思想家的基础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从二十年代至今,特别是在论述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人们往往沿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观念,如出世、入世、载道、言志等观念,说明鲁迅的哲学思想,这就抹煞了鲁迅思想与中国固有思想的本质差别。总之,由于这些概念本身都是从西方和古代直接借用来的,其理解形式也基本沿用了它们在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 中的固有意义,所以我认为,迄今为止,我们对鲁迅哲学思想的独立性还是没有一个较明确的意识。 二 鲁迅哲学思想的基础观念的建立 如上所述,鲁迅的哲学思想不是由他本人的著作明确叙述出来的一个理论体系,而只是他观察思考现实社会人生诸种问题的一些基础观念。所以,发现和了解鲁迅思想中哪些观念更具有基础的性质以及这些基础观念在鲁迅思想中的确切意义和价值,是研究鲁迅哲学思想的基本途径。 一个独立思想家的基础观念不是先天地被确立的,不是由外部世界事先预定好的,而是由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在其具体的文化环境中所自然产生的,是由自己主要关注的理论问题所规定的。西方的近代哲学是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首先产生的是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家本人的关系,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科学家本人是主观的,对象是存在于自我之外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家则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主观好恶的人。在这样一种关系中,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成了当时哲学一系列问题的基础观念,并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二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等等哲学的派别。这些派别,实质上是对上述各种对立观念的不同结合形式,因而也成了对整个世界的不同理解形式,西方人同时也称这种哲学思想为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但是,对于当时的鲁迅,这些世界观并没有直接的适用性,科学研究中自我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对于鲁迅没有多大的重要性。他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也不是一个纯学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与民族间的强弱对比的问题。对于当时的鲁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是两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但西方文化造成了当时西方各民族之强,而中国文化造成了当时中华民族之弱,这里不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是一个文化与人的关系问题,文化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等等,都是一些最基础的观念,但在鲁迅这里它们都不具有最基础的性质,最基础的观念是文化与人,文化与民族的关系。上述那些观念,在鲁迅这里,只有纳入到文化与民族,文化与人的关系中来理解,才有实际的意义,脱离开这个最最基本的关系,它们都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等哲学学说也是如此。 文化与人、文化与民族的基本思想框架不但是鲁迅一个人的基本思想框架,同时也是所有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思想框架,而鲁迅独能在这样一个思想框架中展开他十分丰富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具有了完全独立的性质,是因为他与他此前此后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别,即他此前此后的知识分子是把西方文化作为一种现实表现而接受,把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现实表现而反对,而鲁迅则是把西方文化作为一个全部过程而思考,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全部过程而研究。洋务派憧憬的是西方现在的船坚炮利,维新派憧憬的是西方的议会制,胡适热衷于美国的杜威哲学,陈独秀后来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是在西方文化发展了数千年之后在其现代社会产生的特定思想成果。而鲁迅毕其一生不把自己纳入到西方的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中,他重视的始终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全部发展过程,他是在这两个文化发展过程的对比中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的。假若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思考鲁迅留日时期写的《科学史教篇》,我们就会发现,它的重要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具有一种独立的世界观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