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从新中国成立起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回顾这半个世纪传记文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从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传记文学由复苏到繁荣的新情况,研讨其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展望下一世纪的传记文学前途看来是有必要的。 一、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过程 1、“文革”前17年,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66年“文革”开始。 这个时期的前一阶段,即1949年至1956年,是建国初期,主要产生了一批“英雄传记”。代表性作品有:《志愿军英雄传》,1953年编著,全书共三集,计60篇作品,写64位英模功臣,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等著名的志愿军英雄;还有黄钢的《革命母亲夏娘娘》、梁星的《刘胡兰小传》、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1956年秋,《文艺报》召开“传记文学创作问题”的座谈会,对传记文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个时期的后一阶段,即1956年至1966年,传记文学创作主要以革命回忆录的形式出现。代表性作品有:陶承《我的一家》、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等。 “英雄传记”和革命回忆录中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其主题继承了建国前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宣扬革命英雄主义,对凝聚民族精神,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在当时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一部分优秀的回忆录,作者都是怀着饱满充沛的革命激情,以第一人称叙述,语气朴素亲切,并注意了史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塑造了一批给读者留下较深影响的传主形象,其成绩应当肯定。但由于对英雄人物理想化地拔高,不可能对传主人性作较全面的描写,这类作品的生命力受到了限制。 2、“文革”10年,指1966年至1976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四人帮”控制意识形态,传记文学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彭德怀在“文革”期间受迫害的情况下写成的《自述》(1982年正式发表称《彭德怀自述》)可以称道。这个作品的作者不是有意创作,却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老革命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3、“文革”后的新时期,指1976年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10余年。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传记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蓬勃兴起的新局面。《光明日报》1994年8月3日报导:“传记:当代文学的新热点”。新时期以来的传记文学以名人传记占绝对多数,但也有非名人传记。若以传主的身份分,大致有七类: 第一类:现当代政治人物传,其中领袖传记尤为读者瞩目。这是源于中国人对现当代历史的关注和猎奇的愿望。 旧民主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传记有三部在读者中流传较广。它们是尚明轩的《孙中山传》、李凡的《孙中山传》、李联海、马庆忠的《孙中山全传》。前一部较为质朴简明,后两部在写孙中山的政治活动的同时,也写了他的生活故事,较有文学性。 关于当代中国领导人的传记,外国人写得较早。美国人R·莫里尔的《毛泽东传》,英国人迪克·威尔逊的《周恩来传》在中国都有译本。80年代以来,中国人写的当代领袖传记,随思想桎梏的解放,日益表现出历史的真实性和深刻的反思性。有关毛泽东、周恩来的传记,最初以走下神坛、走下圣坛的姿态出现。其明显的特色是已将领袖由“神化”还原成“人化”,艺术表现上具有故事性和可读性。后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也出版了《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在史实叙述上更具有权威性。有关当代领袖的传记还在不断出现,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庞瑞垠的《早年周恩来》,被评论者称为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佳作”,是“成功的超越”(《中国文化报》1996年6月16日)。 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的出版,使领袖传记出现了一个高潮。 在写当代政治人物传记的作者中,叶永烈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位。他选择传主多为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的,且没有人写过的人物。如《陈伯达传》、《“四人帮”兴衰》等。他勤于采访,也勤于写作。他自己说传记写作“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确是经验之谈。 第二类,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这类传记多为研究专家所写,材料翔实,注重真实性,力图用文学手段再现传主的性格和人格,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对传主一生的独特理解。这类传记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的读者群,如李辉的《萧乾传》、田本相的《曹禺传》、凌宇的《沈从文传》、廖静文的《徐悲鸿的一生》,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其中《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传记文学作品在96年最为引人注目,这本书写出了一位国学大师特殊的命运和特殊的灵魂。书一出版,就在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随此书的出版,紧跟着有关陈寅恪的传记,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学人魂·陈寅恪传》、《吴宓和陈寅恪》等也颇受读者青睐。何以这本传记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人们不仅仅是同情陈寅恪一生的坎坷经历,感叹他的晚年不幸遭遇,也不只惊讶他的博学和在双目失明情况下著述的硕果,而更为钦佩的是他的坚定不移的文化信仰,他所特有的人格,从他身上似乎发现了一个正直而潜心于学术的文化大师的永恒的价值。 第三种是各种明星传。主要是影星、歌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记。对这类传记不能一概而论。倪振良的《赵丹传》、《白杨传》是两位电影表现艺术家的传记,赵丹、白杨当属电影巨星。诚如阳翰生、陈荒煤在序文中所说,这两本书“属严肃、求实、灵动之作”。作者为写书,所积录音带达300多盒,文字材料重达50多斤,所花心血可想而知。从传记文学角度看,通过写二位传主的经历,同时写出了解放前的左翼影剧运动和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写出了二位传主的个性特点,赵丹“长于形象思维,说话不注意分寸”(阳翰笙语),白杨能“把准方向,不沉沦,不断有所建树”,表现了更为刻苦与坚韧;写出了给人有所启示的深层意蕴:坚持为人生的艺术而生命长青。好的明星传不靠探奇掠艳而具有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