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三人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分为新感觉与心理分析两种类型。刘、穆二人以创作新感觉小说为主,施蛰存则以心理分析见长。然而,作为现代派小说家,他们在艺术追求上又具有共同特征。三位作家异中有同,同中又有异。对于他们的异中之同,即作为一个流派的共同特征,专家学者们已进行过多种概括。本文准备在此基础上比较他们之间的同中之异,而对于异中之同,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异中之同:流派特征 刘、穆、施三人的创作各具特色:刘、穆二人往往“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的创造性表达;施蛰存则以“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注: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141页、152页、1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为宗旨,表现范围超出了都市并伸向历史。但是,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又确有共同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小说文体意识。 首先,他们将以往小说创作所忽略的人类精神的非理性领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使人为之耳目一新。米兰·昆德拉指出:“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去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一部不去发现迄今为止尚未为人所知的存在的构成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注:《小说的智慧》,13页、23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在30年代现代派小说出现之前,中国尚未有人用小说的方式从主观感觉印象的角度去再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典型场景,也不曾有人以客观的态度从性心理或变态心理的角度剖析历史与现实中人的行为动机。刘、穆、施三人的创作开辟了小说王国的这片新的疆土。 人的精神、意识,其最表层是感觉印象,最深层是潜意识。感觉印象来自外部世界,潜意识生自主体内部。前者是认识的出发点,相对理性认识来说不被重视;后者是行动的深层动因,往往不被行动主体所察觉或承认。就认识而言,人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理性认识高度并反过来以理性认识支配行动;从行动来说,人们一般只注意支配行动的理性意识因素并以理性意识解释行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说所描绘的外部世界,是理性对现象界的重组,客观世界给人的直感印象都被不自觉地作了理性化处理。即使表现情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所表现的也是可以用理性加以解释的情感。它们表现人的心理,多重在揭示其经济、政治、道德或宗教意识,写爱情时也总与理性因素联系起来,揭示情爱的社会内涵。与此不同,30年代现代派中的新感觉小说重在描述感觉、印象中的现代都市生活,借都市生活的典型场景表现各色人等的精神状态。感觉的描述在这里不是艺术表现手段,感觉本身便是艺术表现的对象。这类小说的感觉主体,有的是叙述者,有的是作品中人物。所写的感觉的类型,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以及身体内部感觉,还有各种感觉在头脑中贯通形成的统觉(通感)、因心理变态而形成的幻觉、错觉。它们与人物的语言、行动一起给读者以全方位的立体感受。人物性格常常并不鲜明,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但与读者的距离却格外近,使人似乎能感到他们的呼吸与体温,甚至钻进其体内与之一起去看、去听、去嗅、去触。这些感觉的描写并不只为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服务,它本身即是目的,因为都市人特有的感觉、体验是构成其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虽非都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部,却是此前中国现代小说未曾正面表现的重要方面。 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另一类型是心理分析小说,包括性心理分析、变态心理分析及一般爱情婚姻心理分析三种。在现代派之前,郁达夫就以在小说中大胆直率的性心理描写而闻名。但他往往把性苦闷与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苦难的感怀联系起来,将性的欲念融入情的追求之中。性意识并非郁达夫小说的主题,它只是人物精神苦闷的伴生物。与此不同,现代派小说所写的性心理往往是一种盲目的、难以自我控制的冲动,这种冲动有时带来主人公始料未及的后果:在刘呐鸥《杀人未遂》和施蛰存《四喜子底生意》中是主人公的入狱,在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中是独身者的结婚,施蛰存的《鸠摩罗什》、《将军底头》则分别是主人公对宗教或祖国的背叛。为了这种冲动,主人公对自己的婚姻爱情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忠,如刘呐鸥的《残留》、《赤道下》,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在巴黎大戏院》。这种冲动有时不但不与爱融合,反而表现为残虐杀害异性的欲望,如施蛰存的《石秀》、《凶宅》。这样,现代派小说揭示了在性爱领域中一直被人忽视或不愿承认的领域,即非理性乃至变态的领域,而且是以不显现价值倾向的笔调。中国30年代现代派心理分析小说无疑直接受到弗洛依德理论的启发,但它并非弗氏理论的演绎。施蛰存等人的小说中,并无牵强附会的成分,他们也未把性心理作为解释人物所有行为的动因。另外,不单作者、读者对人物的性心理了然于心,人物本身也能觉察并在内心里承认。主人公体会到了性本能与道德、宗教、政治等观念的冲突,只是他(她)一般不向作品中其他人物承认(《杀人未遂》、《凶宅》例外,因为主人公已沦为囚犯)。这种性心理已进入人物的意识,它其实也是一种感觉,是人物的身体内部感觉。它与对于外部世界的感觉一道,共同构成了人物心理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而这都是以往小说不予正面、全面表现的领域。 30年代现代派小说不只在表现对象上独辟蹊径,在美学追求方面也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特定的表现对象,使得30年代现代派小说映现出明显的主观色彩。然而,现代派小说的主观色彩只是表层现象,客观精神才是其深层本质。新感觉小说是带着现代情绪从感觉印象角度摄取现代都市生活场景,虽也将主观融进了客观,视点却仍在客观,人的主观感觉、情绪也是它所描绘的都市生活、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组成部分。作者不根据理性、理论对所见所感进行加工,而是直接描绘所见所感,重视感觉经验而排斥理性干预。因此,主观色彩是表层映象,客观精神才是深层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