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者吴宓先生(1894~1978)逝世20周年。从1949年起,吴宓一直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师范大学)任教,沾溉西南桃李长达28年,占去其生命岁月的1/3。为了缅怀吴宓先生,研究吴宓学术,由西南师范大学发起并承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政协办公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陕西省吴宓研究会、重庆市文联、重庆出版社、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等11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吴宓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暨吴宓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6月14日~16日在重庆北碚召开。 这次被北京大学李赋宁教授称为“世纪末学术盛会”的会议,在吴宓一生生活时间最长的重庆举行,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致贺信说:“西南师范大学召开吴宓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暨吴宓学术研讨会,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吴宓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都有深湛的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宓先生虽然是英文教授,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高风亮节。他的光辉的德操是值得敬慕的。”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贺电说:“雨僧先生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学术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发扬。他的悲惨的晚年,永远值得我们同情、悲愤!”严家炎、唐振常、赵瑞蕻、王岷源、周国平、陈思和、叶舒宪等知名学者和吴宓先生胞妹吴须曼女士、陈寅恪先生之女陈流求女士寄来贺信贺词,吴宓先生之女吴学昭女士赴美前夕寄来《吴宓日记》整理出版经过及缅怀先父的长文,杨绛女士寄来《吴宓先生与钱钟书》。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回忆录等60余篇,美国、韩国学者也寄来了论文。吴宓力倡“通才”教育思想,力主培养学贯中西、文史哲皆通的“博雅之士”,他本人正是一位通才式的“博雅之士”,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了文学—哲学—宗教三个阶段,研究范围与兴趣涉及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本次会议着重就下列议题展开了讨论: 第一,关于吴宓的文化思想与文化担当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明华教授说:作为一个富有文化使命意识的学者,吴宓最为关注“新文化运动”和“新教育”。他选择了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文理想:一是办刊物,面向社会,启蒙民众,着眼于“新文化”;一是上讲台,面向学生,培养“博雅之士”,着眼于“新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苏光文教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思潮后认为:重建中国新文化,即重建中国新的社会人生,关键是“人”的改造。五四时期形成三大文化派别:一是陈独秀们主张“推倒”旧文化而建设新文化的“推倒派”;二是胡适们由“推倒”转为主张“整理国故”、“输入学理”而“再造文明”的“整理派”;三是吴宓们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而“创造世界将来之文化”的“昌明派”。三大文化派别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为焦点,呈现的是相互排斥,隐含的是互补互动。三大文化派别都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文化精英”,标志着那个历史时代与觉醒后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多姿多彩的精神现实与社会人生追求。 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苏敏副教授认为,吴宓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层层改变递嬗而为新”,即推陈出新。这体现了中国20世纪儒家人文主义的特点,旨在重建中国新文化,重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虽然,这一取向深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但第一,吴宓的文化选择不是生搬硬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而是针对中国新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而进行的独立思考,是中国儒家文化与美国新人文主义的融合,也即国际人文主义中的中国儒家人文主义;吴宓与学衡同仁是以吸收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而区别于当时中国的自由派、激进派、复古派,又以坚持儒家文化本位而在世界舞台上区别于国际人文主义。第二,吴宓的文化选择,不是复古,不是全盘西化,而是浸润着中国儒家文化精髓的有德之士以中庸智慧与仁者之勇“仁智合一,情理兼到”的特立独行,不狷不狂,不忧不惧。吴宓文化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可用“观其全,知其通,取其宜”来概括:一、学术方法上,观其全,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一多兼具,博览古今东西;二、学术目标上,知其通,沟通东西,观其异同,探求真知正见;三、学术目的上,取其宜,仁智合一,情理兼到,知行合一,执两用中,追求个人修养与完善,重建社会和谐综合完美的道德,根本改良社会。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泉根教授认为,文化问题既有时代性,也有民族性。吴宓与学衡人物更注重于文化问题上的“东西历史民族性的差异性”,反对盲目反传统,主张应站在现代立场上了解、疏理传统;主张对西方文化应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只有选择精当,才能真正为我所用。他们不满五四时期激烈民族主义鼓吹的“把中国站住了,再整理什么国故,毫不嫌迟”的观点,也不满新文化派以近代西方文明为基本取向并将西方文化简约化的做法,力倡“既保存国粹又昌明欧化”,既反对菲薄国学又反对食古不化,主张忠实全面地介绍、阐扬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墨子、庄子、佛教经典在内的东西文化精粹。他们在评介西方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上,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吴宓认为东方的中国儒学、印度佛教与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希伯莱圣经一起构成世界古典文化的四根擎天柱,共同支撑起世界文明的大厦,这就从世界文化的大系统出发,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因而在长期的中西方化、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注意探讨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流变和得失,阐明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异同及相互影响,强调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双重反省,互为参照,融化新知,揭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特殊价值,并把它作为吸收西学、重建民族主体性的新文化和新文学系统的前提,力图从中国文化的本土资源中提炼出一种足以安身立命、立国兴邦的民族精神,力图用现代方式为中国传统精神作出新的文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