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2000年,都市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都市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景与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二元并存的基本文学格局”,这是现代都市文明与都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历史源远而流长,20世纪它在现代都市文明背景下更是波峰起伏,断续发展。本文将对中国20世纪都市小说的流变轨迹、题材衍变作一简要描述。 一 20世纪中国都市小说受中国都市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受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也为作家的都市意识所左右,其发展脉络既有高潮,也有沉寂甚至中断。大体说来,30至40年代中期是都市小说的第一个高潮期,40年代中期以后至新时期以前则是它的弱化和中断期,80年代后逐渐掀起新的高潮。 20世纪初,吴趼人、周瘦鹃、恽铁樵等就写作了表现近代都市现实生活的小说,拉开了都市文学的序幕。至“五四”时期,经过文学革命炼冶、培育的许多作家,从国外或中国的四野挤进了都市的亭子间或小杂院,使都市小说显露头角。茅盾就认为鲁迅的《幸福的家庭》和《伤逝》是“弹奏着‘五四’的基调的都市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五四’时代生活的一角”(注:茅盾:《读〈倪焕之〉》。)。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也以其极具个性的纤敏感觉表现了自我的都市心绪。不过“五四”时期的作家,尽管感染了城市的兴奋,但城市在其作品中大多是一种模糊的背景或布景,仅仅被当作一种空间范围,而很少有人乐于感受现代工业文明的“速度”与“力”那样一种美,因此总体上看,“五四”时期没有真正的都会诗人。鲁迅所说的“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注:鲁迅:《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论》。),杜衡所说的“我们是有都市而无都市的文学”(注:杜衡:《关于穆时英的创作》。)大抵不错。 从20年代末开始,一大批现代作家相继以现代都市人的身份传诉他们的都市情绪,表现他们感觉到的都市悸动,具有现代意义的都市文学才真正兴盛起来。30至40年代中期是我国文学在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上的一个多元化追求时期,尽管革命文学空前高涨,但都市小说也形成了一个高潮,出现了都市小说流派。 这一时期都市小说的整体格局以北京、上海为两大中心呈板块分布,一北一南,相互映衬,王城旧都的流风余韵与十里洋场的喧嚣浮华孪生并存。北京的作家有老舍、沈从文、萧乾、凌叔华、林徽因、张恨水等,其作品有《离婚》、《骆驼祥子》、《八骏图》、《篱下》、《花之寺》、《文珍》等。这些长短篇小说着力再现了以旧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市民社会的生活,深蕴着皇城帝都的人文景观和世态情画,几乎成了北京市民王国的百科全书。上海作家流派众多,主要活跃着左翼作家、新感觉派和后期现代派三大都市小说作家群。左翼作家有茅盾、丁玲、王西彦、蒋牧良、魏金枝等;新感觉派有穆时英、施蛰存、刘纳鸥、叶灵凤、徐霞村、黑婴等;后期现代派有张爱玲、徐讦、无名氏等。其主要作品有《子夜》及小说集《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都市风景线》、《传奇》等。这些都市小说敏感地捕捉都市社会的急骤变异和转化,表现大都会的律动、快速节奏、透视个体的生存境遇,描写都市人的瞬时感觉以及种种复杂甚至变态的心理,探索都市人命运的根由,从而组构出一个五光十色的洋场世界。此外,还有许多作家如巴金(《家》和“爱情三部曲”)、钱钟书(《围城》)、黄谷柳(《虾球传》)等描写的都市生活也极具个性,其文化形态、心理世界,虽然有普泛化、无定指的空间特色,然创作意识无疑是属于现代都市的,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创作。 4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和全国解放的临近,都市小说的创作由高潮进入了调整期。建国以后,文学观念和文学队伍的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五十年代的对“新红学派”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以及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使文学创作日益政治化。对西方文明的拒斥,非无即资的创作模式,使得十七年文学中的都市小说显露出独特的形态和文化背景。不论是写知识分子,还是表现社会主义新人;不论是写工业新貌,还是针砭时弊,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都鲜明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萧也牧、周而复、邓友梅、王蒙、周立波、艾芜、草明、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等作家都曾涉足都市题材创作;写出了《我们夫妇之间》、《上海的早晨》、《在悬崖上》、《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铁水奔流》、《百炼成钢》、《原动力》、《家庭问题》、《车间里的春天》等一批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不过,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多半是以革命化、政治化的视角,或者是以乡村文化狭隘的政治偏见,来观照城市表现城市的,因此,其“城市意识”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存有很大的距离。当然,这是由特定时代所造成和决定的。到文革期间,文学政治化的倾向发展到了极致,农村意识不仅成为社会价值的源泉和评判坐标,也是衡量文学的尺度。所谓“市民口味”、“市民气息”都是很受轻视乃至蔑视的。在这种环境下,都市小说的创作遂告中断。 新时期开始后,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自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都市逐渐成为经济中枢,成为新价值新观念的发散地,都市文明也逐渐成为主导。人们的信仰、观念、情感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种时代大潮中,小说家们的都市意识得到了强化,其心态自觉或不自觉地要与大都市的律动吻合起来。都市题材再度成为小说表现的热点。正是具有了现代都市意识,作家们才把目光紧紧盯在当代都市的现实生活上,使作品处处洋溢着“现时”感,透出“力”的冲击波。80年代末,文学进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多元共生的时代,在中西两种文化不断地相互碰撞、相互渗透乃至相互融合后,都市小说家们必然要从西方后现代主义那里获取灵感。于是,文学的崇高、神圣和审美特征统统受到怀疑甚至抛弃。至90年代都市小说开始被世俗所包裹,个人精神被纠缠于现实琐碎之中,大众文化的世俗倾向溢出作品之表。这与当今中国处在巨大反差和错位的都市文明情境似乎十分贴切。 这一时期创作都市小说的作家人数空前,作品所指涉的都市时空也突破了现代的京、海格局而呈现多元化。我们稍微开列一个名单就可以发现王蒙、刘心武、邓友梅、陈建功、张浩、蒋子龙、张辛欣、刘索拉、徐星、刘西鸿、程乃珊、王安忆、陈村、方方、池莉、刘震云、王朔、刘毅然、俞天白、张欣、钱石昌、欧伟雄、邱华栋、何顿、王晓玉、何继青、缪永、王小妮、陈染、海男等名字,都是当代文坛的弄潮儿。《无主题变奏》、《你别无选择》、《你不可改变我》、《钟鼓楼》、《风景》、《烦恼人生》、《商界》、《摇滚青年》、《大上海沉没》、《过把瘾就死》、《岁月无敌》、《驶出欲望街》、《与往事干杯》、《生活无罪》等都市小说都曾风行一时,总之,无论是都市的动荡不安,还是轻松低回的节拍;无论是生存环境下生命的张扬,还是生命紧张之后的失意倦怠;无论是旋转的现代化城市景观,还是俗常人生的琐细平凡;无论是对利益原则的趋同,还是追逐流行文化;无论是都市文明的狂潮涌动,还是都市中的乡土情感……,当代都市小说所把捉的一切的一切,都已显示出都市的魅力:充满速度、节奏和喧嚣,勃动激情、力量和骚动。它的确象一幅摇动的风景,时常给人以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