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一个深刻独到处是不该被人们忽略的:它准确地抓住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亲人之间的互爱互害”。 小说的中心情节,是“我”患了“被迫害妄想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处处感觉别人要谋害“我”,“吃我”。“大哥”引来医生为“我”诊病,却被“我”认定是谋害“我”的刽子手,而“我”更有一个惊人的大发现:“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于是就有了下面几句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字: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在这里,“大哥”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才让医生为“我”诊病的,但他的这种做法却在客观上给我心灵带来了恐惧与伤害,因为“大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已经完全站到了“我”的对立面上,“我”对“大哥”这样一个最亲近的人失去信任,则意味着对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人生彻底丧失了信任感和安全感。 同样,“我”虽然自觉面临着被“大哥”吃掉的危险,却仍然出于对“大哥”的爱护与关心,劝阻“大哥”立刻改了,重新做人;但“我”却不知这样的言语对“大哥”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心灵伤害,因为“大哥”的一片热忱和关怀,换来的却是弟弟认为的最恶毒的歹意,怎么不令他感到悲哀呢? 如果把《狂人日记》看作是一种寓言性文本(鲁迅作品的象征意味历来为中外评论家公认),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在这里传达的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亲人之间由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隔膜,他们试图按照自己的观念改变对方,结果却相互造成了伤害,以及这种伤害中的痛苦与困惑。 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亲人之间的呵护与关心了,尤其是同一家庭里的亲情,更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悖反性,亲人之间无意中相互伤害,或者原本是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美好意愿,却在实际上给对方造成心灵伤害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乏见,而在愚昧落后和不尊重人的个性与独立性的文化传统里,这种现象是最有可能发生的。鲁迅先生以敏感而深邃的心灵品尝着这种人生痛苦,并把它们积淀在心底深处,慢慢诉诸于饱含着血与泪的文字。 不过更多的时候,“互爱互害”现象是以一方给另一方造成伤害的变异形式存在着,或者说是以上一代因为爱而伤害了下一代的方式存在着,它最集中地体现在鲁迅一系列作品中“求医问药”的叙事模式里。《药》中的华老栓夫妇,为着儿子的痨病而心急如焚。但是,他们由于愚昧无知,求医问药的结果反而延误了儿子的病情,小说描写华老栓手捧夏瑜的人血馒头这一剂“药”时,“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可见“药”对他们的珍贵,但小栓吃了“药”,换来的只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并很快被死神夺去了生命;《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倾其所有为儿子买来了“保婴活命丸”,可服了此药后的宝儿,呼吸却“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了”。 在鲁迅笔下,父母为儿子求医问药的过程仅仅是一种劳神伤财的过程,他们千辛万苦求得的“药”不仅没有任何疗效,反而加深加重了儿子的病情。鲁迅反复在暗示我们:处于愚昧无知和盲目迷信状态下的父母之爱,很有可能转化为伤害子女的“毒药”。 令人注目的是鲁迅对母爱的特殊表现,鲁迅曾经说过,“母爱差不多是伟大而盲目的”(注:转引自《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雪峰文集》第4卷,第17页。), 这无疑是凝聚着生命体验的肺腑之言。鲁迅作品中的母子关系,差不多都是母亲既为儿子做出了巨大牺牲,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对子女的爱中,但同时又在无意中伤害着子女,从而使母爱蜕变成子女的一种学生的精神负担,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里的那位母亲,为了养活亲爱的女儿只好出卖自己的肉体,但是,当她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成人,并为她成家立业之后,女儿全家却都怨恨鄙夷地对待这位垂老的女人: “‘我们没有脸见人,就只因为你,’男人气忿地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 ‘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的说。 ‘还要带累了我!’女的说,指着孩子们。 仅仅把这些话语当成忘恩负义的言语显然是过于简单了。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里,父母以及祖先的名誉要比子女本人重要、珍贵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他妈的”会成为中国人互相谩骂的专门术语,而“我操你祖宗八代”和“婊子养的”则是最恶毒的咒诅。用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颓败线的颤动》里的代际关系,会发现母亲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极端痛苦的两难处境:她要么无力养活自己的子女,要么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供养子女,但她在牺牲自己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伤害了子女的心灵,这是热爱着子女的母亲所始料未及的。而在小说《祝福》中,听话的阿毛确实是因为太听母亲的话了,如祥林嫂所说,“我的话句句听”,才被狼吃得五脏俱空,也许祥林嫂逢人就重复一句“我真傻,真的”时的失魂落魄、悔恨交加的神情,正是鲁迅在潜意识中刻意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亲人之间的因爱而害、互爱互害”是鲁迅笔下经常出现的一种倾向,它是鲁迅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负面作用的准确把握和独特体验,也是鲁迅揭露和抨击整个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正是通过这一切入点,使鲁迅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关系中“食人、被食与自食”的循环链索,并引导人们对整个封建文化作出理性反思。 二 考察鲁迅笔下的“亲人之间互爱互害”的现象,我们无法不把它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作家的创作冲动归根结底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刺激,这种刺激震撼着他,逼迫着他,并在他的内心唤起一种不吐不快的情感波澜,促使他提起笔抒写着心中的郁积——我们发现在鲁迅的个人经历中,也有着那么多的“亲人之间因爱而害,互爱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