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在描述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时,惯于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称此前的文学为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称此后的为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尽管近年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开始被接受,但在对具体文学运动,尤其是对世纪中叶文学思潮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仍习惯用传统提法。如将发生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延安文艺”、“解放区文学”认作现代文学(新民主主义文学),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认作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 当然,“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失为一种认识、考察的角度,自有其本身的道理。但同时,这种看法又存在某种缺陷。如在对文学发展的描述中,过分倚重政治,以政治事件代替文学运动、文学事件而为文学发展阶段的标志,或者说基本用政治的社会的性质来判定文学的性质。以这种角度和观点考察延安文艺与十七年文学,当然会得出延安文艺属“现代”新民主主义文学,十七年文学属“当代”社会主义文学的结论。只是这结论明显地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是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两类独立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 事实上,在本世纪文学的发展中,延安文艺是极为特殊的文艺运动,对它的性质的判断不宜按过去习惯简单而论。本文拟通过分析来说明,延安文艺与十七年文学非但不是两类独立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而恰恰相反,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同一性,是紧密联系的有机的统一体。从文学本身及其与外部世界所构成的多元关系看,延安文艺是十七年文学的源头、雏形,十七年文学是延安文艺的延伸、壮大,二者同属于、统一于“社会主义人民文学”。 何谓“社会主义人民文学”?这一概念笔者以前未见有人使用,故于此郑重提出,并特别说明。笔者认为,所谓社会主义人民文学,是指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前,能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观点或相应情感评价历史进程,侧重表现反帝反封建主题,反映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讴歌革命志士的高贵品质,并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文学,这无疑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文学努力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服务。而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文学从两个方面得以建设。一方面前述社会主义性质文学的内容得以延伸、发展,另一方面则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建设、改革,反映和评价人民的劳动创造,民主文明,以及新型社会人际关系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学意识形态,它为巩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政权服务。很明显,这一对“社会主义人民文学”概念的解释,已经把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前后本质上相同的文学紧密地连接起来,把以前惯称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中性质、功能相同的一部分贯通了,视为同一种文学——社会主义人民文学。只不过延安文艺是社会主义人民文学的发端、最初级形态,十七年文学是社会主义人民文学的确立、较完备形态。这一看法,显然是与许多学者的认识不同的。 延安文艺运动是30年代末至40年代,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发生的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文艺运动。由于延安政治地位的特殊,延安文艺幅射力的强大,以至带动其它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也兴起了类似的蓬勃发展的文学——解放区文学。不过在整个解放区文学中,延安文艺是先锋的最具代表性的旗帜。在当时整个中国文坛,延安文艺又是最具新质新意新色彩、最鼓舞人心的旗帜。 延安文艺与以前的文学,或与同时期国统区、沦陷区文学不同的是,它发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主力的指挥部、大本营所在地,发生在中国革命的心脏、面目一新的解放区。虽然这时期大部分国土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处于激烈战争之中,但延安却获得了相对的安宁。虽然整个中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阶段,但延安一陕甘宁边区已经建立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基础的新型人民政权。发生在这一特殊区域的文学运动,是共产党、新政权直接领导和推动的,上下的意志是统一的。以马列主义文学纲领——《讲话》为理论指导,作家、艺术家普遍将描写人民群众、为工农兵服务作为共同方向追求。这样的文学是具有崭新意义的文学,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小资产阶级的文学,以及其它形态的文学全然不同。以前由于除根据地外,全国都是地主资产阶级掌握政权,革命文艺则一直处于受统治被迫害的地位。而且左翼作家笔下描写和服务的对象还只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时的政治环境很难让他们深入工农)。而到延安文艺时期则完全把工农兵作为主人公,作为服务对象。延安文艺以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逐渐成为40年代文学的大潮,成为建国后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人民文学,并牢固地占据了新中国文坛的主导地位。 当然,延安文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之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原因和客观现实基础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土地革命战争起,农民就是战争的主力。到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激化,全国抗日情绪空前高涨时,从农民到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更成为抗战的主力军。这样的历史状况,势必要求文学为抗战服务,为抗战的主力军服务。尤其在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工农兵政治上翻身,扬眉吐气,成为新生活的主人,这样的形势和环境,更要求文学为新主人——工农兵服务。加之这时期的文学,在纵向上汲取以前革命文学、左翼文艺和苏区文学的经验,在横向上接受世界无产阶级文艺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有稳定、巩固的陕甘宁边区及其它解放区提供其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空间,于是,解放区文学的旗帜——延安文艺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