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 (1999)05—0101—04 高校特困生问题业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政府、社会和高等院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许多工作。然而,我们却很少对它作系统而理性的审视,这就势必影响问题的解决。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理性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该问题认识的深入。 一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首要的问题。”(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1)[M])同样, 弄清特困生问题的主体,亦是正确认识该问题的根本和先决。 然而目前对何为特困生的回答却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首先,是由于语义上的原因。特困生是一个新词,在辞书里尚没有词条和释意。人们顾名思义地认为特困生就是特别困难的学生。但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不同的人对“特别”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其次是利益的驱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特困生的总人数还不到全体学生的10%。(注:落泪是金[J].新华文摘,1999, (1).103)可是绝大多数高校公布的特困生比例都比这个数字要高。对此有人推测,一些高校可能有出于争取政府更多拔款和社会广泛援助的策略考虑。其三,高校特困生的界定标准尚处在探索之中,有的失之于严,有的失之于宽,但总的来看是标准掌握失之于宽,有的甚至把贫困生看成了特困生。据了解,当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把每月不能从家庭得到一定数额生活资助的学生看成特困生,这种数额在不同的学校是不同的。这种划分方法未必科学。一方面未能得到并不等于家中不能提供,即使家中暂时不能提供,也不等于家中没有能力想法筹措;况且一些学有特长的学生根本就不需要家中任何生活资助。另一方面,要准确了解一名学生每月从家中得到多少生活资助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不同地区学生的基本消费也不一样。因此,这一看似科学又易于操作的标准在实践中可能掩盖问题的真实性。 所以说找出一个比较科学的高校特困生判断标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为在考虑特困生概念的时候,既要注意“特别困难”的相对性,也要注意它的绝对性。所谓相对性就是特困生在不同阶段、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可变性;所谓绝对性,就是它只能是总体中的极小一部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数目。这样,就不至于把贫困生看成特困生,从而把特困生的范围随意扩大。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家庭暂时困难和没有支持能力的区别。不能把家庭虽然暂时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家庭和家庭的支持者有能力通过借贷来支持其完成学业的学生看成特困生。这样考虑的意义在于,它既能使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真正用到帮助特困同学身上,也能使一些贫困学生的家庭和学生本人面对这一暂时困难而真正奋起,还可使部分生育有多子女、几个子女都在上学的家庭自己承担不计划生育的责任和后果,根据自身实际,作出最佳选择。总之,最终有助于我们有效地资助特困生,促进高校办学市场的形成,(注:厉以宁.解放思想, 办好教育产业[J].教育研究,1999,( 1))“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注:朱镕基.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6—21) 本文认为,高校特困生应该是那些家庭及其家庭的支持者不具备支持其完成学业的现有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极少数大学生。 二 高校特困生现象是我国历史上所未曾见的新现象,从本质上看,它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局限性的反映。 高校特困生的存在由来已久,但高校特困生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凸现出来,引人注目,还是在最近几年,特别是在国家1994年开始逐步实行高校收费上学制度以后。在这项改革以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大学被当成一种社会福利事业,学生上了大学,什么都由国家包起来,学生及其家庭不用花多少钱。因此,学生家庭的贫富和学生的困难,基本上不会反映到学校来,更不至于形成一个社会问题。而这种情况在高校招生并轨以后则发生了变化。据统计,推行收费制度以后的大学生,“每年的各类费用在6000元至10000元之间, 这个数目对大部分家庭可以承受得起。”(注:落泪是金[J].新华文摘,1999,(1).103)但对于原本已十分困难的家庭, 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特困生的出现起因在经济,但伴随经济上的困难,特困同学的思想、情感、心理便都起了变化,并且势必与各种社会因素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收费制度在特困生问题的形成中只是一个诱发因素,而不是直接原因。抽象地说,高校特困生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尚不够发达的产物。具体而论,高校特困生的形成亦有家庭、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就家庭而言,家庭的不完整,主要家庭成员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超生子女,个人好逸恶劳,等等,都可能使其上大学的子女成为特困生。在自然方面,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和遭受水旱等自然灾害亦是造成特困生的重要原因。至于社会方面,地区经济的不发达,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不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人的下岗,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不健全,等等,同样加速了高校特困生产生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