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它造就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培养出了大批的专门人才。苏联时期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以及宇宙航天和军事技术的骄人成绩无一不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属于同一模式;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大部分也是相同的。因此,追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研究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起源 俄罗斯高等教育是在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时期形成的。俄罗斯的封建君主为了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于18 世纪开始兴办高等教育。 1724年彼得一世创建了俄罗斯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所学校办得并不成功,于1766年关闭。1755年伊丽莎白一世成功地创建了莫斯科大学,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这所大学一直是俄罗斯享誉世界的文化和科学中心。当时的校长M.B.罗蒙诺索夫为该校制订的教学大纲规定,所有系(医学、哲学、法律)的学生都得通过三年的普通教育课程(预备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哲学、经济、历史及语文学科等;3 年毕业再到各系的专业教研室攻读4年制的专业课。 早期的俄罗斯大学与当时的西欧大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不设神学系,也不开设神学课。到了19世纪,俄罗斯帝国开始实行官衔国家考试以后,大学教育才逐渐取得了社会地位,成为培养官员的重要环节。 20世纪初(1915年),俄罗斯帝国的高等学校已发展到105 所(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有在校生12.74万人,教育规模相当于美国的1/3。当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性别限制(绝大多数高校不招收女生);2.家庭出身限制(工人、农民等不富有家庭出身的人上大学的机会相当于富有家庭出身的同龄者的1/2);3.学费(由于政府拨款有限,学生须负担1/3以上的学费)。这一时期俄罗斯高校中的科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一些在世界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出版了许多优秀的科研著作。自1906年起,俄罗斯高校由学年制改为实行学分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除了在实验室和教学工厂的实践活动以外,可以自由地听课或参加其它的学习活动,但必须通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学科考试。学分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二)苏维埃时期的高等教育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公民的教育问题。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费·伊·列宁于1919年12月26日签署了一项法令, 要求8~50岁的苏维埃公民都要学会用俄语或本民族语读和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普及活动。1920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高校总数已增至275所,在校生人数为22万人;1930 年高校总数为700所,在校生人数为40.6万人。截至到1940~1941学年, 即二战前的最后一个学年,全国已有高校817所,在校生81.17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41人。高校中的女生已占学生总数的58%,性别歧视被消除了。如果说20年代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的化,那么,30~40年代的教育内容已明显受到“极左”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术观点的多元化已不复存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教师和学生几乎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不少知名学者被解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了一项严重失误的措施,那就是将一些规模很大的综合性大学分解成许多学院,由相应的政府部门来管理,这种做法大大削弱了跨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其消极影响一直持续至今。60年代苏联的大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美国,但是这种领先地位未能保持很久。美国政府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宇宙空间竞赛中取得胜利,与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美国马上着手制定并实施了被称为“肯尼迪纲要”的教育发展计划,加快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速度,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发现并扶持天才青年。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国的高等教育又恢复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截止1980年,苏联共有高校883所,专业453个,在校生520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10人(人口总数2.65亿)占世界第五位。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模已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要,因此中央政府开始有计划地缩减招生人数。到了1985年,苏联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大大落后于美国,其它一些国家也超过了苏联。这一时期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工程师、医生、教师的工资实际上与公共汽车司机、泥瓦工、售货员的工资持平。个性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及学术自由变得更少。 8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变更时期。改革者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民主化的方针,主张取消按照命令统一思想和对新闻、书报的内容进行政治审查的做法,倡导思想多元化和公开性。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而开始了。1986年苏共中央政治局重新审议高等学校招生条例,取消了许多无产阶级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和特权;1987年3月,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作出了《国家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的决议,其主要内容为:1.实施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六年制教育;2.建立高校管理的社会组织——相关专业教学教法联合体;3.实行用人单位付费制,为解决高校经费来源问题提供了新途径;4.恢复大学校长选举制;5.放宽大学生自我管理范围;6.规定对高校实行定期评估。1988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全苏国民教育者代表大会,就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和管理问题做出了一些重要决议。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央教育管理部门的一些职能开始逐渐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高校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治权,在教学教法联合体的参与下更新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第一批信息工程中心也建立起来。招生条例得到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