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也是一种创新经济。知识经济所要求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情感、创新的品质;具有创造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复合而成的综合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彻底改变学生跟着教师、考试和分数转的局面,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以健全完善学生人格使其“成人”为宗旨的观念,开展创新意识的教育,努力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条件和氛围,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既能掌握和应用已有知识、技术,更能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一代新人。 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涉及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索,本文拟就如何改革高校的考试制度、考试方法,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目前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 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的情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常规手段,各高校无不认真对待。加强考试工作,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方法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近几年来,考试愈来愈受到各校的重视。但目前高校考试仍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目的存在误区。有的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的手段;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了所教的课程,总该给个结论,因而考试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得到分数,取得学分,是谋取文凭的敲门砖。 由于对考试目的存在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靠死记硬背,学完课程就想立即考试,60分万岁;而教师改完试卷分数一填便算完成任务,考试成了课程结束的标志,很少有人对考试结果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认真地分析,做出评鉴,并反馈给学生。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今后学习,而且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管理部门学期结束忙着组织考试,考试结束关心的是有多少人多少课程不及格需要进行学籍处理,而很少对某个年级、某个专业、某些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程考试情况组织分析,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形成情况,尤其是创新能力发挥情况,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课程教学。 2.考试形式单一,存在五多五少的弊端。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采取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 3.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划范围、定重点,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确定考试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考试大纲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参考材料,而不应是唯一的教学教材,教学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不能局限于所选定的教材,考试也是如此。考前教师就教材划范围、定重点,考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学生无压力,学习动力不足,致使一部分学生往往平时不努力学习,靠临考前强化记忆“复习重点”,抄笔记,背答案,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轻松过关。这种现象的存在,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惰性,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也使毕业的学生最终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4.考试题型不合理,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释词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许多学生考起试来,可以不动多少脑筋地打叉划钩,作弊也方便得多。 5.普遍效仿教考分离,把教师和学生一同作为考试的管理对象,使考试成为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直接考试和对教师的间接考试,剥夺了教师在考试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其结果必然使教师、学生一切围绕考试转,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教学特色的发挥。 6.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容易给学生带来误导,只重分数,不重能力,而教师阅卷只重判分,一分半分地计较,不重试卷分析、评鉴与反馈。 二、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 高校考试目前存在的上述弊端,严重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对考试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端正考试目的。教育的目的,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教师、管理者都要把考试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沟通、促进教与学,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上,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更应重视。要高度重视“试后管理”,对考试结果要认真组织评鉴,并及时反馈。教育评鉴是根据教育测量的结果对照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教育测量与教育评鉴不能完全等同,不能“唯分数论”,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素质要进行细化,要通过教育评鉴发现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