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事,各有其理;循理而行,事必昌明。“理”者,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大学的发展运行,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人们按照大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办大学,循理而行,大学就必然呈现良性发展的局面。如果悖理而行,违反办大学的规律,就必然导致大学走向衰败。目前,我国大学就存在着几个悖理现象。这几个悖理现象污染着大学的学术环境,制约着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现举其荦荦者有三: 一、衙门化现象 “衙门”本是人们对封建时代官员办公地的称呼,多含有贬义。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学术殿堂,应与衙门有根本区别。但在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有沦落为“衙门”的趋向。其理由如下: 1.大学的组织机构政府化。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下属部门比较靠近或下级比较集中,管理宽度要大些,即一个上级主管人员应指挥和监督较多的工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数目。按照这一理论,我国许多大学的管理宽度应大一些。因为绝大部分大学的机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地理上处于同一校园、同一栋办公楼乃至同一层楼上,加之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十分方便。所以,大学不应该设置层次过多的科层式管理部门和数目庞大的管理干部。但目前我国大学组织机构的设置却以党和政府机关为蓝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制度化同型性”现象,导致大学机构臃肿、编制庞大,冗员增多,非教学、科研人员占了50%以上的编制。不仅加大了管理费用的支付,而且造成联系渠道长、协调困难,影响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2.大学成员的思想官本位化。早在80年前,蔡元培先生针对北京大学存在的衙门风气和官本位现象,就鲜明地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注: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72页)他还告诫北大学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注: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627 页)当代德国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注:李硕豪、石玉亭著:《大学学术风气论》,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第38页)可是,我国一些大学的部分成员却在追求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一些大学内部,权力凌架于知识之上,做学问的不如搞权术的。大学真正的权威是行政上的,而不是学术上的。于是,一些大学出现了权力拜物教,追求行政职务成为包括一些学术人员在内的大学成员的主要目标,而追求学术目标则成了没有“本事”的无奈之举。1997年3月~4月,北京市教委曾就北京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过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缺少尊师重教的氛围。从理论上讲,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但实际上,教师在学校里最没有地位。(注:教育部高教司、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主办:《高教领导参考》,1998年第13期第26~27页)官本位价值观及由此衍生的不正之风,损害了普通教师的利益,使教师的不满情绪上升。一些教师失去了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便用出国、调离、社会兼职、混日子等办法表达他们的无声反抗。 3.管理作风官僚化。大学作为学术机构,不应有类似政府机构那样的职业官员。大学的管理人员其最基本的职能是服务教学和科研,或者说,大学管理人员的存在价值在于为教学科研服务。大学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应掌握在优秀学术人员手中,而大学行政事务的决策也应有优秀学术人员参与。但在我国大学掌握着人、财、物、事权的机关部门中,有的干部以官员自居,官僚作风严重。“各系和教师有什么事要办,还要向机关部门请示求情,有时甚至还要看他们的眼色行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被管理的对象,服务和被服务的位置被完全颠倒了。”(注: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见《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这伤害了大学普通学术人员的感情, 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剧了学术人员的离心趋向,给大学学术队伍的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商业化现象 学术性是大学最主要的本质属性。社会赋予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并利用知识和技术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的本质属性和职能决定了大学必须把教学科研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但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却“一切向钱看”,将有偿服务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创收方面投入主要精力和人力,办学犹如营商。在90年代前半期,高校热衷于办公司,但这些公司真正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很少。绝大部分大学办的都是社会上能办甚至比高校办得好的产业。为数不少的大学投入巨资办公司,结果公司经理富了,学校却损失惨重。有的大学因巨额资金被骗而血本无归。进入90年代后半期,绝大部分高校改变了创收的策略,把办自费班作为创收的主渠道。按理说,大学为那些达不到国家录取标准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大学的知识扩展到整个社会,是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内容之一。但眼下一些大学大办自费班,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以赚钱获利为目的,举办了从非学历短训班到硕士研究生班等各种自费班。大学把一批又一批经过文凭包装的劣质“产品”推向社会,致使统计数字中每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了,而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仍不见有多大提高。 三、庸俗化现象 在世人的心目中,大学与道德高尚、学问渊深联系在一起。大学用真、善、美教化人们,而它自身理应成为社会真、善、美的殿堂。雅斯贝尔斯因此说:“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注:李硕豪、石玉亭著:《大学学术风气论》,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第39页)马相伯先生也说:“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注:李硕豪、石玉亭著:《大学学术风气论》,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第135页)但在我国一些大学至今还未形成求真崇善的文化氛围, 校园中充斥着追逐名利之风,弥漫着庸俗实惠之风,甚至不乏弄虚作假行为。总之,凡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庸俗现象,在大学里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例如,大学里本应以治学为生活方式的学术人员,其中有一些人已变得不伦不类,他们头顶着高级学衔,却不认真做学问,倒像一个社会活动家。还有些人不想治学,却又想捞取学术上的好处,于是,或剽窃他人成果、或非法享用学术声誉、或夸大学术成果,以次充好,不一而足。学术奖励、职称评审等也因受庸俗关系学的腐蚀而出现非学术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