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以来,高等教育评估在我国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高等教育评估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办学方向的指导,便于国家按学校实际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成绩,划分层次,确定重点,择优支持;便于学校听取社会各界用人部门对于高校办学的意见,加强高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学校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深化内部改革,充分挖掘内涵,加速自身发展。那么,高等教育评估能否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评估工作能否做到公平和公正。而影响公平、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道德。为此,本文拟对高等教育评估中的道德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等教育评估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问题 高等教育评估从指导思想的确立、评估体系及方案的制定、评估专家组成员的物色等评估工作的准备,到学校自评、专家组主评、社会力量参评等评价活动的实施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处置不当,都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 (一)评估组织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 评估组织者在高等教育的评估中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负责把握方向、制定方案等重要工作,如果组织者因素质方面的限制和道德认识方面的偏差,就有可能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1.评估体系及方案本身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的偏差,导致评估中对评估主体和客体的错误诱导。如致使作为评估主体的专家组不是很客观全面地去看被评学校,而是侧重去找问题;或迫使学校突击应付,沽名钓誉等。 2.评估体系及方案不科学,使评估没有可行性、可比性、客观性。 (二)评估专家组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 1.评估专家组可能由于道德认识水平不高,致使对评估指导思想、评估体系及方案把握不准,误导被评估者,以致把评估引向歧途,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应。 2.因学校对评估专家组接待不周或专家组中的某个成员与被评学校有些历史上的瓜葛,评估专家组成员对被评学校发泄不满、打击报复,有意贬低被评学校的成绩,夸大其问题。 3.评估专家组因受到过高规格和过份热情接待或接受礼品、礼金,甚至接受贿赂,对被评学校过份褒扬。 4.专家组怕得罪人,做老好人,明知不对或明知不达标也不指出。 (三)被评学校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 1.道德认识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对待评估,采取应付了事,蒙混过关的态度。 2.汇报假材料,填报假数据,甚至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统一回答问题的口径。 3.评估到来时突击行动,如在清洁卫生、教学组织方面大搞表面文章,与平时状态大相径庭,判若两校。 4.自评不客观,没有系统、完整、准确地评价自己,其结果未能反映真实的工作状态和教育质量,有意抬高自己。 5.接待过份热情,提高接待标准,以送纪念品为名,向专家组送礼品、礼金等,甚至贿赂专家组。 6.在接受评估的汇报中,说好的不说差的,说成绩不说问题,提供好的典型参观,而不愿让专家组看较薄弱的方面。 7.被评学校的领导人因心理素质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评估结果,当预感评估结果不妙时表现出种种不良心态。如反抗心态——听到涉及自身缺点的评价就心情压抑、企图否认、忧愁不悦,甚至愤愤不平;或开脱心态——编造理由为自己辩解,推卸责任以减轻内疚,文过饰非以维护自尊,甚至弄虚作假等;或回避心态——避短扬长、避重就轻、避主观内因推客观外因,甚至借故请假出差,借此脱离评估现场等;或掩盖心态——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弱点等。(注:王致和:《高等教育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二、高等教育评估中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一)高等教育评估中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高等教育评估的道德问题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几点。 1.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国外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难免会乘虚而入,使我们的社会也感染了诸如一切向钱看、尔虞我诈等不良习气。高等教育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高等教育的评估很难避免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评估中可能会出现诸如行贿受赂、欺上瞒下等不良行为。 2.受传统文化中不良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但中华文化中也夹杂着一些糟粕的东西,且这些东西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诸如中庸之道、人情观等消极思想。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也很难避免这种思想的影响。因此,评价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少数专家组成员在评价事物时,说好的,不说差的;说远的,不说近的。在指出问题时,说轻的,不说重的;说客观的,不说主观的。 3.受评估主、客体道德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影响。评价的主、客体即评估组织者、评估专家组与被评学校要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果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心理品质不好,在评估工作中就有可能出现误导评估方向,消极应付评估,不能正确对待评估结论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