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由于高教适龄人口迅速增长、教育民主化运动高潮迭起以及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对高级人才需求增长等原因,一场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扩张运动席卷全球。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通过这种扩张从精英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这种扩张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是在传统大学之外新建大量的新型高等学校,在美国有社区学院,在英国有多科技术学院,在德国有高等专科学校,在日本有短期大学。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高等教育虽然不会很快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但势必会迎来一个持续快速的发展高潮,本科层次以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已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本文试图揭示日本短期大学的成立、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具体特点,相信我国在大力发展大专层次的高等教育方面能从中受到某些启发。 一、短期大学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短期大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改革大背景下对战前教育系统的全面重建。因此首先必需从战前日本高等教育的结构说起。战前日本按西方模式建立了7所帝国大学,它们高踞高等教育等级系统之巅。 其下有政府的其它大学,这些大学大多是单科性的(医科、工科、商科和教育);还有地方建立的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不授予学位的技术和专门学院,还有女子学院。这种高等教育等系统,显然只为少数人服务,入学率一般不超过适龄人口的5%。 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控制着政府和政治,并成为法律界和知识界的核心。 不过, 随着日本工业化计划在20世纪初的启动,日益壮大的私立工商业部门开始吸收名望欠佳的政府大学、地方的公私立大学、以及技术和专门学院的学生(这些大学和学院正是为适应工业化的需求而建立的)。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在美国的干预下,开始进行的政治改革,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推行民主化,1947年《学校教育法》的颁布是这种政治改革一的部分。该法引入的高等教育的民主改革,一方面使战前的精英型高等教育系统,转变为接受统一的中等学校的所有毕业生的开放的系统;另一方面结束了战前的高教等级制度,实行一体化的高教结构模式,将以前建立的所有大学和学院归于“daigaku”(大学)名下,提供相似类型的高等教育, 以便消除不同类型的高教导致的人们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分层。战前存在的其它高教机构(专科学校和师范学校)有很多在师资和设备上不具备升格为大学的要求。 然而,必需把这些学校纳入新的大学系统以确保新建高中尽可能多的毕业生有机会继续学习。因此,1949年日本政府临时认可那些只能提供2—3年课程的高教机构为大学,这些大学被称为“tanki daigaku ”,即短期大学。同年大学认证委员会提出了“短期大学成立标准”。根据这些标准,短期大学学制必须2—3年,主要满足某种职的要求和培养良好公民的要求。它们提供职业生活所要求的专门领域的终结性课程以及与人文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终结性课程。同时,短期大学还承担成人教育和与四年制大学相衔接的新任务。 根据短期大学成立标准,1950年首次成立149所短期大学。其65 年是战前的专科学校,占44%;39所是在新建高中和所谓多种学校基础上建设的;其余45所附属于四年制大学。这149所短大中只有17 所是私立的。起初,短期大学的学科领域相当广泛,除了现在的短期大学所提供的家政、文学和外语方面的课程外,当时的短期大学还提供商业和经济或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课程。1950年短期大学招收新生14,000人,其中男生8,000人。起初有女子短期大学,但为数不多。149所短大中有5所提供三年制的课程。 二、短期大学的改革和发展 短期大学1950年成立以来,在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上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与短期大学的地位变化和不断改革相伴随的。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在短期大学(尤其是私立短期大学协会所辖的短期大学)强力要求下,文部省放弃将短大纳入专科学院框架下的打算,于1962年另外建立5 年制的技术学院来回应工业界培养工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并于1964年在修订的《学校教育法》正式使短期大学成为大学范畴内的永久性机构。这意味着短期大学和大学一样在内部管理上也有高度的自治权,能自己任命学术和行政人员,能自行决定如何开展教学和科研。不过,该法关于短期大学和其它大学的宗旨所作的表述有些不同(见下文)。 经过这种定位后,以工程科为主的短期大学中有的改为技术学院,有的发展为具有完全资格的四年制大学,有的成为四年制大学中的工程学院。不过从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到,确定永人性学术机构的短大在定位后发展速度更快。1965—1989年间,短期大学在校生人数增长 3.1 倍,而大学学生同期只增长2.2倍。 表一 短期大学数量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89